第四十九,覆他粗罪戒

 總釋

 此是共戒,少分不共;比丘覆波羅夷,亦犯波逸提,大乘同制。梵綱經云:「一切犯戒罪,應教懺悔等。」戒本經云:「若菩薩見眾生,造今世後世惡業,不為正說者,是名為犯眾多犯。此屬性罪。」律攝云:「由舊伴屬事,覆藏煩惱,制斯學處,二緣合結。」

 緣起

 佛在給孤獨園,跋難陀數數犯罪,向一親厚比丘說:「汝勿語人。」後二人鬪,彼比丘向餘比丘說:「跋難陀犯如是如是罪,我先忍不說,今不忍故說。」諸比丘聞白佛,呵責結戒。彼比丘不知粗罪,不粗罪。後乃知粗罪,或有作波逸提懺者,或疑者,佛言:「不知不犯,當如是說戒。」尼戒同制。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知比丘尼有粗罪,覆藏者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知比丘尼,(律攝云:「若持戒若破戒,有苾芻尼相,皆曰苾芻尼也。」)粗惡罪者,十七僧殘是。(何故名為粗惡?自體及因,皆粗弊可惡故,又二種方便,亦名粗惡罪,謂初二兩篇,從生偷蘭遮是。)覆藏,(謂掩蔽其過而不說也。一,覆心,二,覆夜,成犯。)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知他比丘尼犯粗罪,小食知食後說,突吉羅。食後知至初夜說,突吉羅。初夜知至中夜說,突吉羅。中夜知至後夜說,而未說明相出,波逸提。除粗罪覆餘罪者,突吉羅。自覆藏粗罪,突吉羅。除比丘比丘尼,覆餘人罪,突吉羅。粗罪,粗罪想,波逸提。粗罪,疑,突吉羅。非粗罪,粗罪想,突吉羅。非粗罪,疑,突吉羅。善見云:「若比丘尼,知他比丘尼粗罪,覆藏。第二比丘尼復覆藏,如是百千人,共覆藏皆犯波逸提。(十誦云:「見他犯罪,向一人說便止,若聞若疑不須說。」僧祇云:「說時不得趣向人說,當向善比丘尼說,若彼罪比丘尼凶暴,若依王力大臣大,凶惡人力,或起奪命因緣,傷梵行者,應作是念:『彼罪行業必自有報,彼自應知;喻如失火但自救身,焉知餘事?爾時,但護根應無犯。』」)薩婆多云:「覆藏粗罪有二種,覆藏僧殘,得波逸提;覆藏出佛身血,壞僧輪,得對首偷蘭遮;下三篇得突吉羅。」僧祇云:「下至俗人五戒,若一一覆藏者,越毘尼心悔。」摩得勒伽云:「天眼舉他罪,突吉羅,天耳亦如是。」

 此戒具足三緣,方成本罪,一,是粗惡罪,二,知而覆藏,三,已經明相。

 兼制

 比丘波逸提,(同制同學)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。

 開緣

 不犯者,先不知粗罪,不粗罪想,若向人說;或無人可說,發心言:「我當說。」未說之間明相已出,若說。或命難梵行難,不說。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  第五十,發舉諍事戒

 總釋

 此是共戒,比丘同犯,大乘同制。梵網經云:「應生慈心善和鬪諍,而反亂眾等。」律攝云:「由起諍事,不忍煩惱,制斯學處,二緣告結。」

 緣起

 佛在給孤獨園,六群比丘,鬪諍如法滅已,後更發舉作是言:「汝不善觀不成觀,不善解不成解,不善滅不成滅。」令僧未有諍事,而有諍事起。已有諍事而不滅。諸比丘白佛,訶責結戒,時諸比丘,不知諍事如法滅,不如法滅?後乃知如法滅,或有作波逸提懺者,或有疑者,佛言:「不知者無犯,當如是說戒。」尼戒同制。」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知諍事如法懺悔已,後更發舉者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律云:「諍者有四種,言諍,覔諍,犯諍,事諍。如法者,如法如毘尼,如佛所教,後更舉發作如是言:「不善觀不成觀,不善解不成解,不善滅不成滅。(不善觀不成觀,謂不善觀察,稱量現前諍事也。不善解不成解者,謂不善解諍事之根源,及四諍中是何等諍事也。根源未諳,施法與事相違,故云不成滅也。)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說而了了,波逸提。不了了,突吉羅。除此諍已,若餘鬪諍罵詈,後更發舉,一切突吉羅。若自發舉己鬪事者,突吉羅。除比丘比丘尼,共餘人鬪諍罵詈後,便發起者,突吉羅。觀作,觀想,波逸提。觀,疑,突吉羅。不成觀,有觀想,突吉羅。不成觀,疑,突吉羅。薩婆多云:「此戒體,不問羯磨不羯磨,但僧和合如法作已,後還發起,不問眾中屏處,盡波逸提。若是僧制,不入佛法還更發起,突吉羅。若非佛法非僧法,人和合作已,作非法心還更發起,無罪。」

 此戒具足三緣,方成本罪,一,是四諍之事,二,知如法滅已,三,說而了了。

 兼制

 比丘波逸提,(同制同學)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。

 開緣

 不犯者,若先不知;若觀作不觀想,若事實爾,不善觀,乃至不成滅。若戲笑語,疾疾語夢中語,欲說此錯說彼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  第五十一,同賊伴行戒

 總釋

 此是共戒,比丘同犯,大乘同制,此屬制罪,律攝云:「由行路事,譏嫌煩惱,制斯學處,三緣合結。」

 緣起

 佛在給孤獨園,有眾多比丘,從舍衛國,欲至毘舍離,時賈客伴欲私度關,不輸王稅,問諸比丘:「我等可得,與諸尊者共伴不?」報言:「可爾。」即與共行私度關,守關人捉得,將至王所,王問言:「此賈客私度關,沙門復有何事?」守關人報言:「與此人為伴。」王問:「諸尊知此人,不輸王稅不?」報言:「知。」王言:「若實知者,法應死。」王念不當殺沙門釋子,但訶責放去,諸臣不服。諸比丘聞白佛,訶責結戒。時諸比丘不知,共伴行後乃知是賊,或有作波逸提懺者,或有疑者,佛言:「不知者無犯。」復有比丘不結要,疑,佛言:「不結要不犯,自今已去,當如是說戒。」尼戒同制。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知是賊伴,共一道行,乃至一聚落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律云:「賊伴者,若作賊還,若方欲去。(僧祇云:「賊相貌有三可知,香色莊嚴。香者,在曠野中食生肉氣。色者,常恐怖色。莊嚴者,終日結束面黑髮黃,凶惡似閻羅人,是三種名為賊相,不應共行。」道行者,村間處處道。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知是賊伴,共一道行,乃至一聚落,波逸提。空曠處行至十里,波逸提。若減十里,若村間一道行;若方便欲去而不去,若共要去而不去,一切突吉羅。五分云:「共惡心比丘尼期行,突吉羅,若諸難緣,不犯。」僧祇云:「與女賊共行,波逸提;與叛負債人共行,越毘尼罪。」

 此戒具足三緣,方成本罪,一,知是賊伴,二,結要同行,三,至聚落齊限。

 兼制

 比丘波逸提,(同制同學)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

 開緣

 不犯者,若先不知,不共結伴逐行安隱,若力勢所持,若被縛將去,若命難梵行難,(十誦云「若險難處,賊送度者,不犯。」根本云:「若迷失道,彼來指示,雖同行不犯。」)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  第五十二,惡見不捨戒

 總釋

 此是共戒,比丘同犯,大乘同制。即謗三寶戒攝,犯重。律攝云:「由邪思事,僻執煩惱,制斯學處。」

 緣起

 佛在給孤獨園,有比丘字阿黎吒,(此言無相)有如是惡見生:「我知佛說法,其有犯婬欲,非障道法。」諸比丘欲除彼惡見,諫而不捨,白佛,訶責已,聽僧為作訶諫,白四羯磨,結戒。尼戒同制。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作如是語:「我知佛所說法,行婬欲非是障道法。」彼比丘尼,諫此比丘尼言:「大姊,莫作是語,莫謗世尊,謗世尊者不善,世尊不作是語,世尊無數方便,說婬欲是障道法,犯婬者是障道法。」彼比丘尼,諫此比丘尼時,堅持不捨。彼比丘尼乃至三諫,令捨此事,乃至三諫時,捨者善;不捨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我知佛所說法,行婬非是障道法,(正明依事結戒,此有二義,一者,謂邪見深沉,謬解佛語,由佛制居家五戒,唯制邪婬。又維摩居士,給孤長者,毘舍佉母,末利夫人,現在居家而證聖果,由此遂生邪見,二者,阿黎吒比丘,先是外道弟子;外道邪師,遣入佛法中,倒亂佛法,其人聰明利根,未經少時通達三藏,即便倒說佛法。非是障道法者,習行其事不障聖道,謂不障初禪二禪三禪;空無相無願,三解脫門;須陀洹道,乃至阿羅漢也。)「莫作是語(遮止惡言,此總標一句,下出諫辭。)謗世尊者不善,(謂佛所說法,離欲清淨寂滅無為,汝言非是障道法者,非理謗佛,此非善事乃是惡因,必招惡果也。)世尊無數方便,說婬欲是障道法。」(無數方便者,如前婬戒,種種呵欲過惡,能障聖道,初禪乃至阿羅漢果也。)堅持不捨,乃至三諫,(屏處諫已乃至三諫,僧中白四羯磨諫也。)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唱三羯磨竟,波逸提。作白已,二羯磨竟捨,三突吉羅。作白已一羯磨竟捨,二突吉羅。白已捨者,一突吉羅。若白未竟捨者,突吉羅。若未白作是語:「我知佛所說法,行婬欲非是障道法。」一切突吉羅。彼比丘尼,諫此比丘尼時,餘比丘尼遮,若比丘遮,若有餘人遮:(餘人即三小眾)「汝莫捨此事。」眾僧諫以不諫,一切突吉羅。

 此戒具足三緣,方成本罪,一,心執惡見,二,非理謗法,三,僧中如法三諫不捨。

 兼制

 比丘波逸提(同制同學)式叉摩那,沙彌,沙爾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。

 開緣

 不犯者,初語時捨,若非法別眾諫,若非和合諫,法別眾,法相似別眾,法相似和合,非法非毘尼,非佛教。若無諫者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 會詳

 大般若經云:「若染色欲,於生梵天尚能為障,况得無上正等菩提,是故菩薩斷欲出家,能得無上菩提,非不斷者。菩薩摩訶薩,於五欲中深生厭患,不為五欲過失所染,以無量門訶毀諸欲,欲為熾火燒身心故,欲為穢惡染自他故,欲為魁膾,於去來今常為害故;欲為怨敵,長夜伺作衰損故,欲如草炬欲如苦果,欲如利劔欲如火聚,欲如毒器欲如幻惑,欲如闇井;欲如詐親旃陀羅等。菩薩摩訶薩,以如是等無量過門,訶毀諸欲。」法苑珠林云:「邪見二種報,一者,生邪見家,二者,其心諂曲,謂因前世邪僻覆心,起諸妄見,故感今世不具正信,而生邪見之家,心常諂曲也。」

  第五十三,黨惡見人戒

 總釋

 如前,二緣合結。

 緣起

 佛在給孤獨園,阿黎吒惡見,眾僧訶諫而不捨。諸比丘白佛,佛訶責已,聽僧與阿黎吒,作惡見不捨舉,白四羯磨。作羯磨已,六群比丘供給所須,(有二種,若法若財,法者,教修習增上戒,增上意增上智,學問誦經。財者,供給衣服飲食,臥具醫藥。)共同羯磨,此宿言語。諸比丘白佛,訶責結戒,諸比丘不知有如是語,無如是語?後乃至有如是語,或作波逸提懺者,或生疑者,佛言:「不知不犯,當如是說戒。」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知如是語人,未作法,如是邪惡不捨;若畜同一羯磨,同一止宿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律云:「知如是語人者「我聞世尊說法,行婬欲非是障道法。」未作法者,若被舉未為解。不捨者,眾僧訶諫,而不捨惡見。止宿者,屋有四壁一切覆,或一切覆不一切障,或一切障不一切覆,或不盡覆不盡障。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若如是語人先入,比丘尼後來。比丘尼先入,如是語人後至;若二人俱入宿,隨脇著地,一切波逸提。五分云:「共語,語語波逸提。共坐,坐坐波逸提。共宿,宿宿波逸提。共事,事事波逸提。雖捨惡見,僧未解羯磨,亦波逸提。若作惡見,僧未羯磨,突吉羅。」薩婆多云:「起已還臥,隨起還臥,一一波逸提。若通夜坐不臥,突吉羅。」僧祇云:「若有比丘尼,為和尚阿闍黎所嫌,比丘尼不得誘引言:『我與汝衣缽,疾病醫藥牀褥臥具,汝當在我邊住受經誦經。』若觀彼比丘尼因緣,必當捨戒就俗者,得誘取已,當教言:「汝當知,和尚阿闍黎,其恩甚重難報,汝應還彼目下住。」舉,不舉想,共住共食,無罪。不舉,舉想,共住共食,越毘尼罪。舉,舉想,波逸提。不舉,不舉想,無罪。」

 此戒具足三緣,方成本罪,一,知如是語人,二,為僧所舉,三,脇臥著地。

 兼制

 比丘波逸提,(同制同學)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。

 開緣

 與男子同室宿戒,不異。(根本云:「若彼身病,看待無犯。或共同居令捨惡見,亦無犯。」)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 會詳

 薩婆多云:「為滅惡法故,為佛法清淨故,而結此戒。」

  第五十四,畜被擯沙彌尼戒

 總釋

 此是共戒,比丘同犯,大乘同制。律攝云:「與共住事,畜養煩惱,制斯學處,二緣合結。」

 緣起

 佛在給孤獨園,跋難陀有二沙彌,共行不淨自相謂言:「我等從佛聞法,其行婬欲非障道法。」諸比丘聞白佛,訶責此二沙彌已,聽僧與作訶諫,白四羯磨。立二沙門,眼不見耳不聞處。彼二沙彌,眾僧訶諫而故不捨,聽僧與此二沙彌,作惡見不捨滅擯,白四羯磨。時六群比丘,便誘將畜養,共止宿。諸比丘聞白佛,訶責結戒,彼二沙彌城中擯出,便往外村。城外擯出還入城中,諸比丘不知是滅擯,不滅擯?後乃知是滅擯,或有作波逸提懺者,或有疑者,佛言:「不知不犯,當如是說戒。」

  所立戒相

若沙彌尼,如是言:「我知佛所說法,行婬欲非障道法。」彼比丘尼,諫此沙彌尼言:「汝莫作是語,莫誹謗世尊,誹謗世尊不善,世尊不作是語,沙彌尼,世尊無數方便,說婬欲是障道法,犯婬者是障道法。」彼比丘尼,諫此沙彌尼時,堅持不捨。彼比丘尼,應乃至三訶諫,捨此事故,乃至三諫時,若捨者善;不捨者,彼比丘尼,應語是沙彌尼言:「汝自今已去,非佛弟子,不得隨餘比丘尼,如諸沙彌尼,得與比丘尼二宿,汝今無是事,汝去滅去,不須此中住。」若比丘尼,知如是擯沙彌尼,若畜,共同止宿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沙彌尼如是言,乃至三諫時,若捨者善,(並如前釋)彼比丘尼,應語是沙彌尼言:「汝自今已去,非佛弟子,(披緇離俗稱佛為師,惡見深沉誹謗佛法,非佛弟子也。)不得隨餘比丘尼,(謂沙彌尼,二利悉隨僧受,食從僧分,既擯之後一切無分也。)如諸沙彌尼,得與比丘尼二宿,汝今無是事,(不捨惡見擯出僧坊,不得效諸如法沙彌尼,二宿共住也。)汝去滅去,不須此中住。」(畜者,若自畜若與人。)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若比丘尼先入宿,滅擯者後至;若滅擯者先入,比丘尼後至,或二人俱至,隨脇著地轉側,波逸提。薩婆多云:「若教擯沙彌尼經法,若偈說,偈偈波逸提。若說經,事事波逸提。若別句說,句句波逸提。若與衣缽,乃至終身藥,皆波逸提。若通夜坐不臥,亦波逸提。與滅擯羯磨,若服俗作白衣,後還作沙彌尼,即先羯磨;若受具戒,亦即先羯磨;若根變作沙彌尼,亦即先羯磨。」僧祇云:「若沙彌尼,為和尚阿闍所嫌,比丘尼不得誘呼共住,「我當與汝衣缽醫藥,教汝經。」若比丘尼,知是沙彌尼,因此還俗者,得輭語誘取已,語言:「和尚阿黎闍,恩重難報,汝當還彼目下住。」若驅,不驅想,無罪。不驅,驅想,越毘尼罪。驅,驅想,波逸提。不驅,不驅想,無罪。」

 此戒具足三緣,方成本罪,一,知僧已擯,二,有心畜養,三,共同止宿。

 兼制

 比丘波逸提,(同制同學)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。

 開緣

 與男子共宿戒,無異。

  第五十五,拒諫難問戒

 總釋

 此是共戒,比丘同犯,大乘同制。梵網經云:「若佛子,應學十二部經,誦戒日日六時,持菩薩戒解其義理,佛性之性等。」律攝云:「由遮止事,嫉妒煩惱,制斯學處。」

 緣起

 佛在拘睒彌國,瞿師羅園,闡陀比丘,餘比丘如法諫時,作是言:「我不學此戒,當問餘智慧持律比丘。」諸比丘聞白佛,訶責結戒。尼戒同制。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如法諫時,作如是語:「我今不學是戒,乃至問有智慧持律者,當難問。」波逸提。若為求解應難問。

 釋義

 如法者,如法如律如佛所教。我今不學是戒,(此乃拒諫之言,我不用汝語,而學毘尼。)乃至問有智慧持律者,當問難。(智慧持律者,謂嚴淨毘,輕重開遮通達無礙,此乃反叱能諫之人:「况汝愚癡自無智慧,而不閑法律,欲諫我耶?」難問者,謂以巧言詰問也。)波逸提,(結成違諫難問之罪)為求解應難問。(解者,知也,謂欲知毘尼差別義理,博學開遮成壞,通曉二持故聽。)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說而了了,波逸提。不了了,突吉羅。

 此戒具足三緣,方成本罪,一,如法諫勸,二,違拒不納,三,說而了了。

 兼制

 比丘波逸提,(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。)

 開緣

 不犯者,彼比丘尼癡不解故,語言:「汝還問汝和尚阿闍黎,汝可更學問誦經。」或戲笑語,疾疾語,夢中語獨語,欲說此錯說彼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 會詳

 律攝云:「有五種人,不應為說毘奈耶藏,謂性無所知,强生異問,或不為除疑而問,或試弄故問,或惱他故問,或求過失故問。」

  第五十六,輕訶說戒戒

 總釋

 此是共戒,比丘同犯,大乘同制,菩薩戒本經云:「若菩薩如是見,如是說言:『菩薩不應聽聞經法,不應受不應學,菩薩何用聲聞法為?』是名為犯眾多犯,是犯染污起,此屬性罪。」

 緣起

 佛在給孤獨園,眾多比丘集一處,誦毘尼;六群比丘:「恐彼誦律通利,必當數數與我罪。」彼語言:「長老,何用此雜碎戒為?若欲誦者,當誦四事十三事。餘者不應誦,若誦者,使人懷疑憂惱。」餘比丘觀察,六群比丘欲滅法,故作是語耳。白佛,訶責結戒,尼戒同制。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說戒時如是語:「大姊,用說是雜碎戒為?說是戒時,令人煩惱疑。」輕毀戒故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說戒時者,若自說戒,若他說戒時,若誦時。雜碎戒,(薩婆多云:「以十二年前,佛常說一偈,今說五篇名為雜碎。」僧祇云:「除四事十三事,餘者是也。」)

 令人煩惱懷疑,(此乃具述實情,由多犯眾戒,聞誦說時其心不喜,曰惱。憶所犯罪隱慝在心,情懷憂慼。罪愆未曾露悔,猶豫在心曰疑。)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說而了了,波逸提。不了了,突吉羅。毀呰毘尼,波逸提。毀呰阿毘曇,及餘契經,突吉羅。僧祇云:「未說時訶,越毘尼罪,說時波逸提。說已訶,越毘尼罪心悔。」五分云:「若欲令人遠離毘尼,不讀不誦而毀呰者,波逸提。若欲令波羅提木叉,不得久住,而毀呰者,偷蘭遮。毀呰經亦如是。(若欲令經法不久住,得偷蘭遮。)毀呰餘三眾,及在家二眾戒,突吉羅。比丘毀呰二部戒,波逸提。毀餘五眾戒,突吉羅。新受戒人生疑,廢退心,教未可誦戒,不犯。」薩婆多云:「凡經中有隨律經,說時訶者盡波逸提。除隨律經;說餘經時,隨多隨少訶者,盡突吉羅。(何以訶戒經罪重,餘經罪輕?戒是佛法平地,萬善由之而生。又佛弟子皆依而住,若無戒則無所依,又入佛法之初門,若無戒者,無由入泥洹城,又是佛法瓔珞,莊嚴佛法,是故訶毀罪重。)

 此戒具足三緣,方成本罪,一,欲令他廢學毘尼,二,所訶是具足戒,三,言說了了。

 兼制

 比丘波逸提,(同制同學)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。

 開緣

 不犯者,若語言:「先誦阿毘曇,然後誦律;先誦契經後誦律。若有病者須瘥,然後誦律。當勤求方便,於佛法中,得四沙門果,然後誦律。不欲滅法故,作是語。或疾疾語,或戲笑語,夢中語獨語,欲說此錯說彼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 會詳

 善見云:「學毘尼有五德,一,身自護戒,持戒清淨無有缺漏,二,能斷他疑,有比丘比丘尼,犯罪孤疑不能決判,若來諮問依律為判,三,入眾無畏,以知律隨事能作,四,能伏怨家,如跋闍子起十非法,能依律除滅。五,令正法久住,一,身自隨法,二,令他得法,因法故正心持律;因持律故得入禪定;因禪定故而得道果,佛滅度後,毘尼即是大師,下至五人解律在,能令正法久住,若中天竺佛法滅,邊地有五人受戒,滿十人住,往中天竺,得與人受具足戒,是名令正法久住,以律師持律故,佛法住世五千年。」薩婆多云:「為尊重波羅提木叉故,為長養戒故,為滅惡法故,而結此戒。」

  第五十七,無知戒

 總釋

 此是共戒,比丘同犯,大乘同制,律攝云:「由不敬事,亂心煩惱,制斯學處。」

 緣起

 佛在給孤獨園,六群比丘一人,當說戒時自知罪障,恐清淨比丘發舉,便先詣清淨比丘所,語言:「我今始知是法,戒經所載,半月半月說,戒經中來。」諸比丘察知,白佛,訶責結戒。尼戒同制。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說戒時作是語:「大姊,我今始知是戒,半月半月說,戒經中來。」

餘比丘尼,知是比丘尼,若二若三說戒中座,何况多!彼比丘尼無知無解,若犯罪應如法治,更重增無知法。「大姊,汝無利得不善,汝說戒時不用心念,不一心兩耳聽法。」彼無知故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說戒時者,若自說戒時,若他說戒時,若誦戒時:「我今始知是戒,戒經中來。」(我一向謂大姊等,集誦戒律乃臆說耳,今日始知戒經中來,謂我不閑戒律,或

當無過咎也。薩婆多云:「實先知言始知,犯妄語墮罪,此中正結,不專心聽戒也。」)餘比丘尼,知是比丘尼,若二若三說戒中坐,何况多!(餘比丘尼,乃清淨者是。察知其人,已曾經二三次布薩,應知持犯,何况多經布薩,而不知戒耶?)若犯罪應如法治,更增無知罪。(不以不知故無罪,隨其所犯,如法如毘尼治,復更增無知無解,波逸提也。)汝無利得不善,(此句總訶毗尼不諳,於佛法中出家近圓,不得其中利益也。)不用心念,不一心兩耳聽法,(餘覺餘思也,律攝云:「有六過失,謂無信心失,無敬心失,無樂欲失,緣外境失,心惛沉失,生勞倦失。」)彼無知故,(由不聽學故爾無知,由不知故多犯眾罪。)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若說戒,不善用意思惟,一心聽法無知故,重與波逸提。若不與者,彼突吉羅。僧祇云:「受具足已,應廣誦毘尼;若不能者,當誦五眾戒,乃至四三二一眾戒,及偈。布薩時,當廣誦五眾戒;若復不能,乃至四三二一眾戒,及偈。餘者僧常聞,不誦者越毘尼罪,僧中應使利者說,餘人專心聽,不得坐禪及作餘業,若於八事,乃至七滅諍法,中間隨不聽,隨得越毘尼罪。一切不聽,波逸提。此罪不得趨向人悔,當眾中持戒有威德,人所敬難者,於前悔,前人應訶言:「大姊,汝失善利,半月說波羅提木叉時,汝不尊重,不一心念,不攝耳聽法。」訶已,波逸提。律攝云:「若聞苾芻尼不共學處,作如是語得惡作罪。若共學處便得本罪。若老耄無所識知,依實說者,無犯。」

 此戒具足三緣,方成本罪,一,心不敬教,二,曾經布薩,三,無所知解。

 兼制

 比丘波逸提,(同制同學)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。是謂為犯。

 開緣

 不犯者,未曾聞說戒,今始聞;若未曾聞廣說,今始聞。若戲笑語,疾疾語,獨語夢中語,欲說此錯說彼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  第五十八,違反羯磨戒

 總釋

 此是共戒,比丘同犯,大乘同制。律攝云:「因鬪亂事,不忍煩惱,制斯學處。」

 緣起

 佛在耆闍山,沓婆摩羅子,典僧牀座臥具,及分飲食,彼以僧事塔事故,外人有為初立寺,初立房作池井,而設會布施,不得往,衣服破壞垢膩不淨。異時有人,施僧貴價衣,僧共議,以此衣,白二羯磨與之,六群比丘亦在中,既與衣已作是語:「諸比丘隨所親,以眾僧衣與。」諸比丘聞白佛,訶責結戒。尼戒同制。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共同羯磨已,後作如是說:「諸比丘尼隨親厚,以眾僧物與」者,波逸提。

釋義

共同羯磨,(謂同集情和秉法已。)律云:「親厚者,同和尚同阿闍黎,坐起言語親厚者是。物者,衣缽針筒尼師壇,下至飲水器。」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說而了了,波逸提。不了了,突吉羅。薩婆多云:「此戒體,若僧和合,作羯磨不作羯,與知事執勞苦人,若僧祇物若自恣物。和合已,後便訶言:「隨親厚與。」波逸提。凡眾僧中,若為僧執勞苦人,及貧匱者,若僧和合與,盡得與之,若與欲和合後訶者,波逸提。若在外來訶者,突吉羅。此戒不必言隨親厚與,但言不應與,盡犯。

 僧祇云:「遮有三種,與已遮,波逸提,與時遮,越毘尼罪。未與時遮,越毗尼心悔罪。」

 此戒具足三緣,方成本罪,一,同和秉法,二,謗隨親與物,三,說而了了。

 兼制

 比丘波逸提,(同制同學)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。

 開緣

 不犯者,其事實爾,隨親厚,以眾僧物與之。或戲笑語,疾疾語,獨語夢中語,欲說此錯說彼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 會詳

 薩婆多云:「為滅鬪諍故,為滅苦惱故,為得安樂行道故,而結此戒。」法苑云:「無義語有二種報,一者,言說人不信用,二者,言說不能明了,謂因前世語言無義,皆因虛妄暗昧,故感今生雖有言語,人不信用,而亦不明了也。」

  第五十九,不與欲戒

 總釋

 此是共戒,比丘同犯,大乘同學。律攝云:「由評論事,不寂靜煩惱,制斯學處,二緣合結。」

 緣起

 佛在給孤獨園,眾多比丘,集一處共論法毘尼,六群比丘:「恐為我等作羯磨。」即從座而去,諸比丘白佛,訶責結戒。諸比丘或營僧事,塔事及瞻病事,疑,佛言:「聽與欲,當如是說戒。」尼戒同制。

若比丘尼,僧斷事時,不與欲而去者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僧者,一說戒一羯磨。事者,十八破僧事。法非法,乃至說不說等,(斷,謂斷當評論,僧祇云:「斷事有二種,一者,說法毗尼,二者,作所伏羯磨,乃至別住羯磨事也。」不與欲,(身既來集,有緣聽白僧,與欲而去。故不與欲,令僧不成辦事,是違制也。)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僧斷事未竟,不與欲而去,動足出戶外,波逸提。一足在戶外,一足在戶內,方便欲去而不去,一切突吉羅。僧祇云:「若欲大小便,須臾還不廢僧事,無罪。若說法毗尼,應白去,不白去者,越毗尼罪。若眾多比丘尼聽誦經,應白去,不白去者,越毗尼罪。若誦經止,作餘法去者,無犯。」五分云:「若屋下羯磨,隨幾過出,一一波逸提。若露地羯磨,出去僧面一尋,波逸提。若神通人,離地四指,波逸提。若僧不羯磨斷事,出去突吉羅。若私房斷事來去者,突吉羅。若僧不羯磨斷事,及私房斷事,沙彌尼得在其中,起去突吉羅。式叉摩那亦如是。

 此戒具足三緣,方成本罪,一,同僧法事,二,不與他欲,三,兩腳出戶。

 兼制

 比丘波逸提,(同制同學)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。

 開緣 

不犯者,有僧事塔事,瞻病事,與欲。若口噤不能與欲,若非法非毗尼羯磨,或為僧為塔寺,為和尚阿闍黎,親厚知識,方便作減損無利,作無住處羯磨,如是不與欲去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w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