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四分比丘尼戒本會義卷第七

    姚秦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

    清金陵寶華山律學沙門德基輯

  第三十八,以指擊攊戒

 總釋

 此是共戒,比丘同犯,大乘同學。律攝云:「以指擊攊,因笑過分,遂致於死,制斯學處。」

 緣起

 佛在給孤獨園,六羣比丘一人,擊攊十七羣比丘一人,乃令命終。(薩婆多云:「十七羣擊攊死者,是年少小比丘也。」)諸比丘白佛,訶責結戒。尼戒同制。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以指相擊攊他比丘尼者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律云:「指者,手有十指,腳有十。」(言擊攊者,以手指或腳指,及餘物觸彼身癢,而取笑也。)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以手腳指相擊攊者,一切波逸提。除手指腳指已,若杖若戶鑰,若拂柄,及一切餘物,相擊攊者,一切突吉羅。根本云:「以一指擊攊者,得一墮罪,乃至五指,便得五墮罪。若以拳擊攊,得一墮罪。若以足准手,應知。」薩婆多云:「擊攊二眾,(式叉摩那,沙彌尼。)六罪人,(作五逆,犯波羅夷者。)五法人,(行調達五法)狂心亂心病壞心,在家無師僧,如是等盡突吉羅。盲瞎聾瘂摩那埵,不見不作,惡邪不除等,盡波逸提。若教人擊攊,突吉羅。」

 此戒具足三緣,方成本罪,一,有心擊攊,二,是手足指,三,觸彼人身。

 兼制

 比丘波逸提,(同制同學)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。

 開緣

 不犯者,不故擊攊,若眠觸令覺,若出入行來,若掃地若杖頭誤觸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  第三十九,不受諫戒

 總釋

 此是共戒,比丘同犯,大乘同學。律攝云:「由不忍煩惱,制其學處。」

 緣起

 佛在拘睒彌國,瞿師羅園,闡陀欲犯戒,諸比丘諫言:「汝莫作此意,不應爾。」闡陀不從即便犯。諸比丘白佛,訶責結戒。尼戒同制。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不受諫者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不受諫,(律攝云:「若尊人所說,不應遮止;有所言教不應違逆,嘿然恭敬而住,不嫉不恚,除罪惡心恒為敬養。」)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若他遮言:「莫作是,不應爾。」若自知所作是,然故作,犯根本。不從語突吉羅。若自知所作非,然故作,犯根本;不從語,波逸提。

 此戒具足三緣,方成本罪,一,自知所為非法,二,智人訶諫,三,諫而不納。

 兼制

 比丘波逸提,(同制同學)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。

 開緣

 不犯者,若無智人來諫,報言:「汝可問汝師和尚,學問誦經,知諫法然後可諫。」若戲笑語,若獨處語,若夢中語,欲說此錯說彼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 會詳

 毘尼母云:「不應受五種人諫,一,無慚愧,二,不廣學,三,常覔人過,四,喜鬪諍,五,欲捨服還俗。」

  第四十,恐怖他戒

 總釋

 此是共戒,比丘同犯,大乘同學,或觀機折伏,不犯。律攝云:「由戲笑弄事,不寂靜煩惱,制其學處。」

 緣起

 佛在波羅梨毘國,時尊者那迦波羅,(此云龍護,此比丘於現生中,亦證淨法。增一云:「我聲聞中第一比丘,曉了星宿預知吉凶,那伽波羅是。」)侍佛供給所須,世尊在經行處經行,諸佛常法,若經行時,供養人在經行道頭立,初夜已過請佛入房,世尊默然,中夜後夜亦爾。彼自念言:「我今寧可恐怖佛,使令入房,即反被拘執,(毛衣也)作非人聲:「沙門,我是鬼。」佛言:「當知此愚人,心亦是惡。」清旦集僧訶責結戒。尼戒同制。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恐怖他比丘尼者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律云:「恐怖者,若以色聲香味觸法,恐怖人。色者,或作象形馬形,鬼形鳥獸形。(問:「此是常所見事,何以為怖?」答:「以非時故,令人怖也。」僧祇云:「色者,在闇地悚耳皺面,反面吐舌,乃至曲一指,喂喂作恐怖相。」)聲者,象馬鬼怪等聲。香者,若根香薩羅樹香,(此云出生,若云薩羅計,則青膠香也。)樹膠香,(梵語杜魯此云薰陸,狀如桃膠,出天竺南印度,阿吒釐國,樹葉似棠梨,亦出邯鄲,亦出大秦國。樹生海邊沙中,盛夏樹膠流沙上,形似白膠類如松脂,黃白色。天竺者白色,邯鄲者夾綠色,香不甚,又云乳香亦其類也。凡是樹脂不作香者,皆名膠香。)皮華果等香,及諸臭氣。味者,醋甜苦澁鹹辛等味。觸者,若以熱,(若以火炙戶鑰,使熱觸彼身,言火起。)若冷,(若以扇風衣風,若以水灑言雨雪。)若輕(若優缽羅華莖,若戶鈎彼身,言是虵。)若澁,(若缽頭摩華莖,觸彼身言是百足。)若輭堅等觸。法者,語前人言:「我見汝相,夢汝當死,若失衣缽若罷道,汝和尚阿闍黎亦爾;若父母得重病,若命終。」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若以色聲香味觸法,恐怖人,說而了了,波逸提;不了了,突吉羅。薩婆多云:「若自以六事怖,若教他怖餘比丘尼,若能令怖,若不能令怖,皆波逸提。除此六事,更以餘事怖比丘尼者,突吉羅。(謂以多眠多食多言語,當墮地獄餓鬼畜生。)若怖二眾,乃至一切在家人,盡突吉羅。」律攝云:「若以可惡事,令生畏惱,有怖無怖解其言義,便得本非。若以可愛色聲等事畏惱,得惡作罪。若說地獄傍生餓鬼,情存化導,彼雖生怖者,無犯。」

 此戒具足四緣,方成本罪,一,有心恐怖,二,必是比丘尼,三,用色等六法,四,說而了了。

 兼制

 比丘波逸提,(同制同學)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。

 開緣

 不犯者,或闇坐無燈火,或大小便處遙見,謂言象若賊,若惡獸,便恐怖。若至暗室中無燈火處,大小便處聞行聲,若觸草木聲,若謦欬聲而怖畏。若以色示人,不作恐怖意。若實有是事,若見如是相,或夢中見若當死,或罷道若失衣缽,和尚阿闍黎亦爾,若父母重病當死。若戲笑語疾疾語,獨語夢中語,欲說此錯說彼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  第四十一,半月洗浴戒

 總釋

 此是共戒,比丘同犯,大乘同制,律攝云:「由洗浴事,過分煩惱,制斯學處,六緣合結。」

 緣起

 佛在羅閱祇,迦蘭陀竹園,中有池水,瓶沙王聽諸比丘,常在中浴,六羣於後夜入池浴,王與婇女亦至,聞洗浴聲問左右,知是比丘,王言:「莫作聲,勿使不及浴而去。」時六羣比丘,以種種細末藥,更相洗,乃至明相出,王竟不得浴而去,諸臣譏嫌,比丘白佛,訶責結戒:「半月應洗浴。」諸比丘盛熱時,身體汗垢臭穢,畏慎不敢浴。佛言:「聽熱時數數浴。」諸病比丘身垢臭慽,或大小便汚,畏慎不敢浴,佛言:「聽病時數數浴。」諸比丘作時,汗垢臭穢,佛言:「聽作時數數浴。」諸比丘風雨中行,塵坌汚穢,佛言:「聽風雨時數數浴。」諸比丘道行,身熱汗垢塵坌,佛言:「聽道行時數數浴,當如是說戒。」尼戒同制。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半月洗浴,無病比丘尼應受。若過受,除餘時,波逸提。餘時者,熱時,病時,作時,大風時,雨時,遠行來時,此是時。

 釋義

 半月洗浴,(僧祇云:「若十日浴,數滿十五日,復應浴。若十四日乃至一日浴,應從浴日數,要滿十五日乃更浴,是名半月洗浴,非謂初一日至十五日,名為半月也。」)律云:「熱時者,春四十五日,夏初一月,是熱時。(薩婆多云:「春殘一月半,夏初一月,是二月半名熱時。以天竺早熱,是名天竺熱時。如是隨處熱力早晚,數取二月半,於中浴無犯。」)病時者,下至身體臭穢,是謂病時。(僧祇云:「病時者,癬疥瘙癰痤,如是種種病,須浴得適意,聽浴。」)作時者,下至掃屋前地。(僧祇云:「作時者,作泥作治房舍,若通水溝若抒井,若泥房舍若掃地,若洗浴和尚阿闍黎,乃至掃塔院僧院,不至五六動掃帚,得名作時。」)風雨時者,下至旋風,一滴雨著身。(薩婆多云:「風時必有塵土坌身體,雨時必使雨水濕衣,汚染身體;或風雨二俱,是為風雨時也。」)遠行來時者,下至半由旬,若來若往者是。(如上不得取前後,當取現在。)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半月洗浴,除餘時,若過一遍澆身,波逸提。若水澆半身,亦波逸提。若方便莊嚴,欲洗浴不去,一切突吉羅。薩婆多云:「若昨日來今日浴,明日去今日浴,波逸提。」

 此戒具足三緣,方成本罪,一,非開緣,二,有心洗浴,三,水已澆身。

 兼制

 比丘波逸提,(同制同學)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。

 開緣

 不犯者,半月洗浴,熱時,病時,作時,風雨時,遠行來時,數數浴。若為力勢力所持,強使洗浴。(律攝云:「若有要緣須渡河澗,若繞灘磧若過橋堤,腳跌墮水,或時悶絕他以水澆,若遇天雨,並皆無犯。」五分云:「若洗師及病人,身體已濕因浴不犯。」僧祇云:「若無上諸時,當作陶家浴法,先浴兩腿兩腳,後洗頭面背,臂肘胸腋,無犯。若禮懺結壇日,須洗浴,斯出聖言,及叢林大眾普浴,亦應不犯。不應共白衣女浴,若稱歎三寶者,聽浴。」)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  第四十二,露地然火戒

 總釋

此是共戒,比丘同制,大乘同學,律攝云:「由掉戲煩惱,制斯學處,三緣合結。」

 緣起

 佛在曠野城,六羣比丘自相謂言:「我等在上座前,不得隨意言語。」即出房在露地,拾諸柴草然火向炙。時空樹中有毒蛇,因火氣熱逼,從樹孔出,比丘皆驚,取所燒薪散擲東西,火燒佛講堂,世尊訶責結戒:「不聽露地然火。」有病比丘畏慎,不敢然火。佛言:「聽。」復有為病比丘,煮粥羹飯,若熏缽染衣,然燈燒香,皆畏慎不敢作。佛言:「如此等事聽作,當如是說戒。」尼戒同制。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無病為炙身故,露地然火若教人然,除餘時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為炙身故露地然火。(謂戒體,必在無覆障處,若在溫室廚屋,浴堂中然,不制。然者,若吹令發焰,若翻轉柴薪,令火熾盛也。)除餘時,(若為病人煮粥羹飯,若直月,若監知食事,若次直然火然燈;若在廚屋中,溫室中浴室中然火;若為和尚阿闍黎然火;若熏缽煖水染衣,然火;如是等時皆聽。)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無病為炙身故,露地然火,若然草木枝葉,紵麻芻摩,若牛糞糠麱中然者,一切波逸提。若被燒半燋,擲著火中,突吉羅。若然炭突吉羅,若不語前人言:「汝看是知是」者,突吉羅。五分云:「為炙然火,焰高至四指,波逸提。」律攝云:「若放野火,得窣吐羅罪。」

 此戒具足三緣,方成本罪,一,處無覆障,二,柴薪焰火,三,自然教他。

 兼制

 比丘波逸提,(同制同學)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。

 開緣

 不犯者,語前人言:「看是知是。」若病人自然教人然。有時因緣,看病人,為病人煮粥羹飯,若在廚屋中,溫室中浴室中,若熏缽若煮染衣汁,然燈燒香,(僧祇云:「持炬行,欲抖擻,不得在未燒地,當在灰上若瓦上;若炬火自落地,即在上抖擻無罪。」薩婆多云:「若行路盛寒,不犯。」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 會詳

 僧祇云:「然火有七事無利益,一,壞眼,二,壞色,三,身羸,四,衣垢壞,五,壞牀褥,六,生犯戒因緣,七,增世俗言論。

  第四十三,戲藏衣缽針筒戒

 總釋

 此是共戒,比丘同犯,大乘同學。律攝云:「由調戲事,不寂靜煩惱,制斯學處。」

 緣起

 佛在給孤獨園,有居士,請眾僧明日食,十七群比丘持衣缽,坐具針筒,著一面經行,望食時到。六群比丘伺彼背向時,取而藏舉。時到尋覔,六群比丘在前調弄,餘比丘觀察,知彼藏舉,白佛,訶責結戒,尼戒同制。

若比丘尼,藏比丘尼若缽若衣,若坐具針筒,自藏教人藏,下至戲笑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衣缽坐具針筒,(此之六物,乃沙門要具,合畜之物故得本罪;不合畜者,但得惡作。)自藏教人藏,(或自或他,咸制不應。)下至戲笑,(或為惱他而藏,乃至戲笑而藏,並同制斷。)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若自藏教他人藏,下至戲笑,波逸提。僧祇云:「五衣中,若藏一一衣,波夜逸;藏餘衣,越毗尼罪。三種缽,一一波夜提。若鍵鎡及餘器,越毗尼;藏尼師壇,波夜提;藏餘敷具,越毗尼;若有針合藏,波夜提;無針,越毗尼。」五分云:「尼藏比丘物,波逸提。」薩婆多云:「若覔不得,波夜提,若不覔得,突吉羅;若藏石鉢金銀瑠璃,一切諸寶缽,若覔得不得,盡突吉羅。」

 此戒具足三緣,方成本罪,一,有心調弄,二,所藏六物,三,藏舉已竟。

 兼制

 比丘波逸提,(同制同學)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。

 開緣

 不犯者,相體惜而取舉,若在露地,為風雨所飄漬取舉,若物主性慢,藏所有衣缽坐具針筒,放散狠藉,為欲戒敕彼故而舉。若借彼衣著,而不收攝恐失,便舉之。若以此衣缽諸物故,有命難梵行難,取藏之。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  第四十四,著淨施衣戒

 總釋

 此是共戒,比丘同犯,大乘同學,律攝云:「此由衣事,及廢闕煩惱,制斯學處。」

 緣起

 佛在給孤獨園,六群比丘,真實施親厚比丘衣已,後不語主還著,諸比丘聞白佛,訶責結戒。尼戒同制。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淨施比丘比丘尼,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衣,後不問主取著者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律云:「淨施衣者二堹,一者,真實淨施,二,展轉淨施。真實淨施者,言:「此是我長衣未作淨,今為淨故與長老,作真實淨。」(作此真實淨者,善見云:「正得掌護不得用。云何得用?若施主語言:『此是我衣隨汝取用。』若作是言得用無罪。」)展轉淨施者,「此是我長衣未作淨,今為淨故與長老。」彼應如是語:「大姊聽,大姊有如是長衣,未作淨今與我,為淨故,我便受。」受已當問言:「欲與誰耶?」應報言:「與某甲。」彼應作如是語:「大姊有是長衣未作淨,今與我為淨故,我便受,受已與某甲,此衣是某甲所有,汝為某甲故,守護持隨意用。」是中真實施者,應問主然後取著;展轉淨施者,語以不語隨意取著。式叉摩那,(釋見後文)沙彌沙彌尼,(南山別行篇云:「沙彌,此翻息沙彌尼,此翻息慈女,謂息世染之情,以慈濟眾生也。又云初入佛法,多存俗情,故須息惡行慈也。」)後不問主取著。(此謂真實淨施衣,著用必須問主,不同展轉淨施,隨意著用也。)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真實施衣,不問主而取著,波逸提。

 此戒具足二緣,方成本罪,一,真實淨施衣,二,不問主取著。

 兼制

 比丘波逸提,(同制同學)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

 開緣

 不犯者,若真實淨施,問主取著。展轉淨施,語以不語取著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  第四十五,著新衣戒

 總釋

 此是共戒,比丘同犯,大乘同制,梵綱經云:「應教身所著袈裟,皆使壞色等。」律攝云:「由衣服事,譏嫌煩惱,制斯學處。」

 緣起

 佛在給孤獨園,六群比丘著白色衣,居士譏嫌似王大臣,諸比丘聞白佛,訶責結戒。尼戒同制。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得新衣,當作三種染壞色,青黑木蘭。若比丘尼得新衣,不作三種染壞色,青黑木蘭,新衣持者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律云:「新者,若是新衣,若初從人得者,盡名新衣。壞色者,染作青,(律攝云:「取訶黎勒或研或搗,和水成泥塗鐵器中,停經一宿和以煖水,染物成青非真青也。」)黑,(僧祇云:「名字泥不名字泥,名字泥者,訶黎勒,崥醯勒,阿摩勒,合鐵一器中。不名字泥者。實泥,若池井泥,如是一切泥。即染物成皂色也。」)木蘭,(僧祇云:「若訶梨勒,崥醯勒,阿摩勒,如是比生鐵上磨,取汁染衣是名木蘭,即紫絳色。」十誦云:「若得青衣應泥茜淨;得泥衣,應青茜淨;得茜衣,應青泥淨;得黃赤白衣,應青泥茜三種淨。泥謂黑色,茜乃草名,即木蘭也,此謂如法壞色也。」)不作三種染壞色。(違制成犯)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不染作三種壞色,新衣持者,波逸提。若重衣若輕衣,不作淨而畜,突吉羅。若非衣,缽囊革屣針線囊,禪帶帽襪鑷熱巾,裹革屣巾,不作淨,突吉羅。若以未染衣,寄白衣家,突吉羅。僧祇云:「五衣,浴衣,覆瘡衣,尼師壇,作淨者善,不作淨者,波逸提。」薩婆多云:「凡五大色,若自染,突吉羅。若作衣不成受,應量不應量,一切不得著。若先得五大色衣,後更改作如法色,則成受持。若先作如法色,以五大色壞者,不成受持。若作三點淨者,得一切處著。若非純青淺青及碧,作點淨得作衣裏。舍勒,(應法師譯為內衣,似今短裙也。)外若不現得著,若作現處衣,盡不得著。若赤黃白色,色不純大者,亦如是。除富羅革屣,餘一切衣臥具物,乃至腰帶,盡應三點淨,一切如法色衣,不如法色衣,不作淨著者,皆波逸提。若衣故點滅,猶是淨衣,不須更點淨。若先點淨衣,更以新物段,補十處五處,但一處作淨,不須一一淨也。若革屣若得靴,應令白衣著,行五六七步,即是作淨。若先衣財時作點淨,後染作色成已,若更不點淨,無咎,以先淨故。(僧祇云:「作淨時,不得大不得小,極大齊四指,極小如豌豆,或一或三或五或七或九,不得如華形。若浣叠時有泥墮上,若烏鳥泥足蹈上,即名為淨。若作僧伽黎,趣一角作淨,若一條若半條,補者亦作淨,餘四衣亦爾。」)五分云:「應三種色作誌,若不作誌著,著波逸提;若不著,宿宿波逸提。」

 此戒具足二緣,方成本罪,一,堪守持衣,二,不壞色著用。

 兼制

 比丘波逸提(同制同學)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。

 開緣

 不犯者,若得白色衣,染作青黑木蘭;若重衣若輕衣,亦作淨畜。若非衣缽囊,乃至革屣巾,皆作淨畜;若染衣寄白衣家,若衣色脫更染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(今人不閑典,或點淨已更不說淨,謂點淨即說淨也。不知二種淨法,戒制各別罪結兩途。說淨,乃離畜長之愆;點淨,而免新衣之過,烏可混淆。即如一切漿,以水作淨得飲;一切果菜,作淨已聽食,一切新衣作淨聽著,何得點淨而為說淨耶?達者思之。)

  第四十六,斷生命戒

 總釋

 此是共戒,比丘同犯,大乘同制。梵網云:「乃至一切有命者,不得故殺,此屬性罪。」律攝云:「由生命事,無悲煩惱,制斯學處,二緣合結。」

 緣起

 佛在給孤獨園,迦留陀夷不喜見烏,竹弓射之遂成大積,居士譏嫌,諸比丘白佛,訶責結戒:「不聽斷畜生命。」諸比丘坐起行來,多殺細蟲,或有作波逸懺者,或有畏慎者,佛言:「不知不犯,當如是受戒。」尼戒同制。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故斷畜生命者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律云:「故斷者,(謂有意害物,非無心錯悞也。)若自斷若教人斷,乃至毒藥,安殺具等。(廣如初篇,殺戒中所明。)畜生者,不能變化。(梵語底栗車,此云畜生,由因諂曲業故,於中受生,又梵語,帝利耶瞿榆泥伽。此云旁行,又云旁生,其形旁故,徧於五趣皆有。地獄有無足者,如娘矩吒蟲等;有二足者,如鐵鐫鳥等;有四足者,如黑狡狗等。有多足者,如百足等。鬼趣中有無足者,如毒蛇等,有二足者如烏鴟等;有四足者,如狐狸象馬等;有多足者,如六足百足等。人趣三洲中,有無足者,如一切腹行蟲等,有二足者如鴻雁等;有四足者如象馬等,有多足者如百足等 北洲有二足者,如鴻雁等,有四足者如象馬等,餘者無。四王及三十三天中,有二足者,如妙色鳥等;有四足者,如象馬等;多足者如寶蜂等,餘皆無有。上四天中唯有二足,妙色鳥等,餘皆無也。有水陸空行三類,具胎卵濕化四生。)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故斷畜生命,波逸提。方便欲殺而不殺,突吉羅。律攝云:「使癲狂者行殺害時,彼雖無犯,教者本罪。」五分云:「畜生者除龍,餘畜生是。龍雖是畜而能變化,具神力守謢國土,保綏正法,其功用與諸天相類,故殺者犯偷蘭遮。」摩得勒伽云:「欲斫藤誤斫蛇,不犯。欲斫蛇誤斫藤,惡作罪。欲斫蟲誤斫地,欲搦蟲而搦土,皆得惡作罪。」

 此戒具足三緣,方成本罪,一,旁生不能變形者,二,有心故殺,三,命根已斷。

 兼制

 比丘波逸提,(同制同學)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。

 開緣

 不犯者,不故殺,或以瓦石刀杖,擲餘處而誤斷生命;若經營作房舍,手失瓦石而誤殺;若土墼杖木,若柱櫨棟椽,如是手捉不禁,墮而殺。作如是等事,無有害心而死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 會詳

 地持經云:「殺生之罪能令眾生,一者,受地獄苦,以其殺生苦眾生故,所以身壞命終,地獄眾苦皆來切己,二者,出為畜生,以其殺生無有慈愍,行乖人倫,故地獄罪畢,受畜生身。三者,復為餓鬼,以其殺生必緣慳心,貪著滋味,故復為餓鬼。四者,生人而得短壽,以其殺生殘害物命,故得短命。五者,兼得多病,以殺生違適,眾患競集故得多病,當知殺生過惡如是。」

  第四十七,飲用蟲水戒

 總釋

 此是共戒,比丘同犯,大乘同制,此屬性罪。律攝云:「由害眾生命故,制斯學處,二緣合結。」

 緣起

 佛在給孤獨園,六群比丘,取雜蟲水飲用,居士譏嫌,比丘白佛訶責結戒。諸比丘不知有蟲無蟲,後乃知有蟲;或有作波逸提懺者,或有畏慎者,佛言:「不知者不犯,當如是說戒。」尼戒同制。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知水有蟲,飲者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知水有蟲飲,(僧祇云:「非魚鱉等,謂小小倒孑諸蟲,乃至極細微形,眼所見者。」薩婆多云:「一時舍利弗,以淨天眼見空中蟲,如水邊沙如器中粟,無邊無量,見已,斷食經二三日。佛敕令食:「凡制有蟲,齊肉眼見,漉囊所得耳,不制天眼也。」飲者,入口至腹,此局內用;外用者,謂澆灌浣衣等。」)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知是雜蟲水,飲者,波逸提。若雜漿苦酒,清酪漿漬麥汁,飲者,波逸提。有蟲有蟲想,波逸提。有蟲,疑,突吉羅;無蟲,有蟲想,突吉羅;無蟲,疑,突吉羅。」薩婆多云:「若用有蟲水,隨爾所蟲死,一一波逸提。」(僧祇云:「比丘尼受具已,當要畜漉水囊,應法澡灌,行時應持漉水囊。看水時,不應天眼看,亦不得使闇眼人看,下至能見掌中細紋者,得使看水。看水時不得厭課,當志心看不得太速,不得太久,當如大象一迴頃,若載竹車一迴頃,無蟲應用。若有蟲者,應漉用。若水中蟲極微者,不得就用洗手面,及大小行。若檀越家請比丘尼食,應問:「汝漉水未?」若言未漉,應看前人是可信者,應教漉水;若不可信者,不得語令漉,莫傷殺蟲應自漉用。問從何處取水?隨來處,還送蟲水瀉中。若先取水處遠者,若有池水,七日內不消盡者,得以蟲水著中。若無池水者,當著器中,盛水持來養之,若天大雨有暴水,以蟲水瀉中作是言:「汝入大海去。」律攝云:「有五種眼不應觀水,一,患瘡眼,二,睛翳眼,三,狂亂眼,四,老病眼,五,天眼。不觀不漉咸不合用,若苾芻尼無漉水羅,不應往餘村餘寺,所到之處知無闕乏,不持去無犯。若順河流一度觀水,無有蟲者,齊一拘盧舍,隨意飲用,然須中間無別河入,若不流水及逆流水,一度觀時,齊一尋內得用。若知彼人是持戒者,存護生命,縱不觀察,得彼水時飲用無犯。凡一觀水始從日出,迄至明相未出已來,咸得受用。薩婆多云:「凡用水法,應取上好細氈,縱廣一肘,作漉水囊,令持戒多聞,深信罪福安詳審悉,肉眼清淨者,令其知水法,漉水置一器中,足一日用,明日更看,若有蟲者應更好漉,以淨器盛水,向日諦觀若故有蟲,應作二重;故有蟲者應作三重;若故有蟲,不應住此處,應急移去。」根本云:「以絹繫君持口,細繩繫項沉放水中,擡口出半待滿引出,仍須察蟲,但是綽口瓶瓨,無問大小,以絹縵口隨時取水,極是省事。」

 此戒具足三緣,方成本罪,一,有蟲水,二,有蟲想,三,故飲。

 兼制

 比丘波逸提,(同制同學)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。

 開緣

 不犯者,先不知有蟲,無蟲想,若有粗蟲觸水使去,若漉水飲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 會詳

 僧祇云:波羅脂國,有二比丘共伴,來詣舍衛問訊世尊,中路渴乏前到一井,一比丘汲水便飲,一比丘看水,見蟲不飲,飲水比丘問言:「汝何不飲?」答言:「世尊制戒,不得飲蟲水。」彼復勸言:「長老,但飲勿令渴死,不得見佛。」答言:「我寧喪身不毀佛戒,遂便渴死。」飲水比丘漸到佛所,佛問:「汝從何來?」又問:「汝有伴不?」彼即具以上事答。佛言:「癡人,汝不見我,謂得見我;彼死比丘已先見我。」(十誦云:「彼持戒者,不飲水便死,即生三十三天,得天身具足,先到佛所禮足聞法,得法眼淨,故曰:『先見我也。』」放逸之人雖生聖世,不異末法;不放逸者,雖生末世不異正法。佛身真常,本無出世及與滅度,願有智之士,莫起像法法滅盡想,而自委棄,誓當精進不懈,歛攝諸根嚴淨毘尼,勿輕小罪。常如面奉慈顏,親承妙旨,當見靈山一會,儼然未散也。)緇門警訓云:「漉囊乃行慈之具,濟物之緣,大行由是而生,至道因茲而尅。」

  第四十八,故惱他戒

 總釋

 此是共戒,比丘同犯,大乘同制。律攝云:「由戲弄事,掉舉煩惱,制斯學處,二緣合結。」

 緣起

 佛在給孤獨園,十七群比丘,往語六群比丘言:「長老,云何入初禪,乃至第四禪?云何入空無相無願?云何得須陀洹果,乃至阿羅漢果耶?」六群比丘報言:「如汝等所說者,則犯波羅夷法,非比丘。」十七群比丘往問上座:「若有作如是問:『云何入初禪?乃至阿羅漢?』為犯何罪?」上座報言:「無犯。」十七群比丘言:「我向如是,問六群比丘,彼言我等:『自稱得上人法,犯波羅夷,非比丘。』彼比丘即知為作疑惱,白佛,訶責結戒。時眾多比丘,集在一處共論法律,有一比丘退去,心疑作是念:「彼諸比丘與我作疑惱。」諸比丘白佛,佛言:「不故作者,無犯,當如是說戒。」尼戒同制。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故惱他比丘尼,乃至少時不樂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律云:「疑惱者,若為生若為年歲,若為受戒若為羯磨,若為犯若為法也,為生時疑者,問言:『汝生來幾時?』報言:『我生來爾所時。』語言:『汝不爾所時生,汝如餘人生。』是謂生時疑。云何年歲時疑?問言:『汝幾歲?』報言:『我爾所歲?』語言:『汝非爾所歲。如餘受戒者,汝未爾所歲。』是謂年歲生疑。云何受戒生疑?語言:『汝受戒年既不滿,又界內別眾。』是謂受戒生疑。云何羯磨生疑?語言:『汝受戒時白不成,羯磨不成,非法別眾。』是謂羯磨生疑。云何於犯生疑?語言:『汝犯波羅夷,乃至惡說。』是謂於犯生疑。云何於法生疑?『汝等所問法者,則犯波羅夷,非比丘尼。』是謂於法生疑,乃至少時不樂。」(揀非多時,即須臾不樂,亦不應也。)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故惱他比丘尼,以生時乃至法,說而了了,波逸提;不了了,突吉羅。薩婆多云:「更以餘事欲令疑悔,突吉羅。(謂語比丘尼言:「汝多眠多食多語等,是人非比丘尼,非沙門非釋女。」)若以此六事,令餘人疑悔者,突吉羅。僧祇云:「若有人來欲受具足,若年不滿者,語言:『且住,待年滿。』若彼便於餘處,受具足來者,不得語令疑悔。若比丘尼,臨受具足時,若羯磨不成就,應彈指語:『大姊,汝羯磨不成就。』若臨時不語者,後不得語令疑悔。若瞎眼癭脊腳跛,身體不成就,來受具足者,應語言:「但爾住。」彼若於餘處受具足來者,不應語令疑悔,(此謂身根不具,但爾住者,但得沙彌尼戒而已。)若病人來,欲受具足,應語言:「但爾住。」若彼便於餘處,受具足來者,不得語令疑悔。(病者,即白癲乾痟等病。)語者,皆得越毘尼罪。

 此是具足三緣,方成本罪,一,有心故惱,二,其事虛偽,三,言說了了。

 兼制

 比丘波逸提,(同制同學)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。

 開緣

 不犯者,其事實爾,彼非爾許時生,實無爾許歲,實年不滿,界內別眾。羯磨不成就,非法別眾;實犯波羅夷,乃至惡說;若彼性粗疎,不知言語,便言:「汝如所說,自稱上人法,犯波羅夷。」或戲笑語,疾疾語,獨語夢中語,欲說此錯說彼,及最初未制戒等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we 的頭像
    awe

    awe部落格

    aw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