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,與欲後悔戒

 總釋

 此是共戒,比丘同犯,大乘同制。律攝云:「由悔恨煩惱,制斯學處。」

 緣起

 佛在給孤獨園,六群比丘中,有犯事者,恐眾僧彈舉,六人共相隨,不相離,使諸比丘,無由得與作羯磨。異時,六群比丘作衣,眾僧得便,遣使喚來有事,六群比丘言:「我等作衣不得往。」「可令一人持欲來。」六群比丘,即令一人受欲來,僧即與此一人作羯磨,六群比丘悔言:「羯磨不成,我以彼事故與欲,不以此事。」諸比丘聞白佛,訶責結戒。尼戒同制。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與欲竟,後更訶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與欲竟,(欲有通局,局者,半月布薩,言與欲清淨;自恣時,言與欲自恣;不通餘法,通者,言與欲羯磨,則一切法盡得作,唯除說戒,自恣。)後更訶。(謂欲令僧羯磨,不成作辦。律攝云:「此戒與前學處,有差別者,前望羯磨事已先知。此據不知但遮其欲。」)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與欲已,後作如是言:「汝等羯磨不成,我以彼事故與欲,不以此事。」說而了了,波逸提。不了了,突吉羅。五分云:「僧不作羯磨斷事,後訶突吉羅。」薩婆多云:「若僧如法,作一切羯磨事已,後訶言不可,波逸提。若僧作一切羯磨事,作不如法,當時,力不能有所轉易故,默然不訶,後言不可,無罪。除僧羯磨,一切非羯磨事,眾僧和合共斷決之,後更訶者,若順法毗尼者,波逸提。若是王制僧制,不順法毗尼,突吉羅。」

 此戒具足三緣,方成本罪,一,如法羯磨,二,與欲後悔,三,說而了了。

 兼制

 比丘波逸提,(同制同學)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。

 開緣

 不犯者,其事實爾,非法羯磨不成,若戲笑語,疾疾語,獨語夢中語,欲說此錯說彼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四分比丘尼戒本會義卷第七終

四分比丘尼戒本會義卷第八

    姚秦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

    清金陵寶華山律學沙門德基輯

  第六十一,屏聽諍後語戒

 總釋

 此是共戒,比丘同犯,大乘同制,鬪遘兩頭,此是性罪。律攝云:「由鬪諍事,不忍煩惱,制斯學處。」

 緣起

 佛在給孤獨園,六群比丘,聽諸比丘鬪諍言語,向彼人說。未有諍事而有諍事,已有諍事而不滅,諸比丘察知,白佛,訶責結戒。尼戒同制。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比丘尼共鬪諍後,聽此語已,而向彼說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律云:「鬪諍者有四種,言諍,覔諍,犯諍,事諍,聽此語向彼說。(聽者,耳根發識屏聽他語,用意識別言詞好惡也。若隔壁隔籬,若戶邊若隔幔,若隔石隔草,默然而聽。語者,評論是非好惡也。向說者,宣傳彼此挑唆鬪諍也。)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往聽他尼諍後語,往而聞,波逸提。不聞,突吉羅。若方便欲去而不去,一切突吉羅。若二人在闇地語,若隱處語,當彈指若謦欬驚之,若不爾者,突吉羅。若道行,有二人在前共語,亦當彈指謦欬,若不,突吉羅。五分云:「默聽餘四眾語,突吉羅。」善見云:「往聽,步步突吉羅;至聞處,波逸提。為欲自改,往聽不犯。」

 此戒具足三緣,方成本罪,一,知是鬪諍,二,故往屏聽,三,至聞其聲。

 兼制

 比丘波逸提,(同制同學)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。

 開緣

 不犯者,若二人在闇處,屏處共語,彈指謦欬;在道行,二人在前共語,若後來謦欬彈指。若欲作非法,非毗尼羯磨,若為僧事為塔事,為二師親友知識,欲作損減,無利無住處等羯磨,欲得知之而往聽。(律攝云:「若情無向背,若忽遇聞,若聽其言欲令消殄,無犯。」)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 會詳

 僧祇云:「若比丘尼,多有弟子,日暮按行諸房,知如法不?若聞世俗語,不得便入訶責,待自來已,然後誨責曰:「汝等信心出家,食人信施,應坐禪誦經,云何論說,世俗非法事?此非出家隨順善法。」若聞論經說義,問難答對,不得便入讚歎,待自來已,然後讚美:「汝等能共議經義,講佛法事如世尊說。」比丘尼集時,當行二法,一者,賢聖默然,二者,講論法義。

  第六十二,瞋打比丘尼戒

 總釋

 此是共戒,比丘同犯,大乘同制。若以怨報怨,以打報打,罪結輕垢。若無端起瞋及忿恨增上,不受懺謝,犯重。律攝云:「由伴屬事,不忍煩惱,制斯學處。」

 緣起

 佛在給孤獨園,六群比丘中一人,瞋打十七群比丘,其被打人高聲大喚,比房比丘聞,白佛,訶責結戒。尼戒同制。

若比丘尼,瞋恚故不喜,打彼比丘尼者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瞋恚不喜打。(瞋名九惱,及非處起瞋。恚者,忿恨也,學人凡夫乃至阿羅漢,亦有不喜心在。打者,擊也,若身身分身方便。身者,一切身是。身分者,若手若腳若肘,若膝若齒若爪甲,是名身分。身方便者,若捉杖瓦石等打,若遙擲,是名身方便。)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以手石杖打比丘尼者,一切波逸提。除杖手石,若以餘戶鑰曲鈎,拂香爐柄,挃者,一切突吉羅。」薩婆多云:「若打式叉摩那,及沙彌尼,突吉羅。若打盲瞎聾瘂,摩那埵比丘尼,悉波逸提。若殺時他死者,波羅夷;不死,偷蘭遮。若無殺心,但瞋心打比丘尼,波逸提。打不滿,突吉羅。」摩得勒伽云:「打三種人,突吉羅,謂賊住,本不和合,本犯戒。若以把沙把豆等,擲眾比丘尼,隨所著,得爾所波逸提。不著,突吉羅。(僧祇云:「若惡象馬牛羊狗來,不得打,得捉杖木瓦品等,打地作恐怖相。若畜生來入塔寺中,觸突形像壞華果樹,亦得以杖木瓦石,打地恐怖令去。」)五分云:「打畜生,突吉羅。」

 此戒具足三緣,方成本罪,一,心生瞋恚,二,身器行打,三,已著彼身。

 兼制

 比丘波逸提,(同制同學)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。

 開緣

 不犯者,若有病須人椎打,若食噎須椎脊,若共語不聞,而觸令聞;若睡時,以身轉側妥上;若往來經行時,共相觸;若掃地時杖頭誤觸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  第六十三,瞋搏比丘尼戒

 總釋

 如前

 緣起

 亦如前,但以手搏為異。尼戒同制。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瞋恚故不喜,以手搏比丘尼者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以手搏。(手者,兩手。搏者,謂作打勢而擬其手,名之為搏,餘部名擬。擬者,像也,為作打相。善見云:「手不著身名手搏也。」薩婆多云:「此與前戒,打擬為異,餘義盡同。若本意不打,直欲掌擬令其惱怖,但擬,波逸提。」)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瞋恚,以手搏比丘尼,波逸提。除手已,若戶鑰拂柄香爐柄,挃,一切突吉羅。十誦云:「以手掌腳掌向他,波逸提。舉餘身分向他,突吉羅。」五分云:「手擬及,波逸提。不及,突吉羅。」律攝云:「作打心而擬其手,初舉手時,便得本罪;若一舉手,向多苾芻尼,隨其多少,准人得罪。」僧祇云:「擬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越毗尼罪。」

 此戒具足三緣,方成本罪,一,心有瞋恚,二,所舉手足,三,欲令惱怖。

 兼制

比丘波逸提,(同制同學)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。

開緣

不犯者,若他欲打舉手遮,若盜賊來若惡獸來,若持剌來舉手遮,舉手招喚餘比丘尼,觸彼;乃至一切不故作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  第六十四,無根僧殘瞋謗戒

 總釋

 此是共戒,比丘同犯,大乘同制。向同法者說,結輕。若向外人說,犯重。律攝云:「由同梵行事,不忍煩惱,制斯學處。」

 緣起

 佛在給孤獨園,六群比丘瞋恚故,以無根僧殘,謗十七群比丘,諸比丘聞知,白佛結戒。尼戒同制。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瞋恚故不喜,以無根僧伽婆尸沙謗者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根者,見根聞根疑根,見根者,實見媒嫁,乃至不善憶持諍事等,若餘人見從他聞,是謂見根。聞疑准知。除此三根已,以餘謗者,是為無根。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瞋恚故,以無根僧殘謗,說而了了,波逸提。不了了,突吉羅。僧祇云:「謗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越毗尼罪。謗俗人,越毗尼心悔。」律攝云:「若窣吐羅罪謗,若前人不領解語,咸得惡作。」

 此戒具足三緣,方成本罪,一,心懷忿恚,二,實無三根,三,言說了了。

 兼制

 比丘波逸提(同制同學)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。

 開緣

 不犯者,若有見聞疑根,若說其實欲令改悔,而不誹謗。若戲笑疾疾語,獨語夢中語,欲說此錯說彼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 會詳

 法苑云:「瞋有二種報,一者,常為他人求其長短,二者,常為眾人之所惱害,謂因前世不能容物,稍不如意即興瞋恨,令人不得安隱,故感今生,被人伺求長短,動輒得咎,兼被多人所惱害也。」

  第六十五,輒入宮閾戒

 總釋

 此是共戒,比丘同犯,大乘同制。末運尤所當慎,設令喚請,亦不應輒入,若具大神力威德,任從不犯,律攝云:「由詣王宮事,并譏染煩惱,制斯學處。」

 緣起

 佛在給孤獨園,末利夫人見佛聞法,得法眼淨,為優波私。還至宮中,勸波斯匿王,令得信樂,聽諸比丘入出宮閤,無有障礙。迦留陀夷往入王宮,時王與夫人,晝日共眠,夫人遙見尊者來,即起披衣拂座令坐,夫人失衣墮地形露,慚愧而蹲。尊者尋還語諸比丘:「波斯匿王第一寶,我今悉見。」諸比丘問知,白佛,訶責結戒,尼戒同制。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剎利水澆頭王,王未出未藏寶,若入過宮門閾者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律云:「剎利水澆頭王,取四大海水,以白牛右角,收拾一切種子,盛滿其中。置金輦上,使諸小王輿,王與第一夫人共坐輦上,大婆羅門以水灌王頂上,作如是立王,名為剎利王水澆頭。若是婆羅門,毗舍,首陀羅,以水灌頂,作如是立王,亦名剎利王水澆頭。未出者,王未出,婇女未還本處。未藏寶者,金銀真珠硨磲碼碯,水晶瑠璃貝玉,一切眾寶瓔珞,而未藏舉。(薩婆多云:「未藏寶者,王已出外夫人未起,其進御時所著寶衣,輕明照徹內身外現,以發欲意。未藏此衣名未藏寶。」五分云:「寶者,所重之物,及諸女色皆名為寶。」)若入過宮門閾。(閾者,門下橫木,為內外之分限也。)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若入王宮,過宮門閾者,波逸提。若一足在門外,一足在門內,發意欲去。若共期而不去,一切突吉羅。除剎利種,若入餘粟散小王,豪貴長者家,入過門閾者,一切突吉羅。

 此戒具足三緣,方成本罪,一,是王宮,二,無緣輒入,三,兩足過限。

 兼制

 比丘波逸提,(同制同學)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

 開緣

 不犯者,若王已出,若婇女還本處,所有金寶瓔珞,已藏舉。若有所奏白,若被請喚,或為力勢所執持去,若命難梵行難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  第六十六,捉寶物戒

 總釋

 此是共戒,比丘同犯,大乘為眾生故,不問處所但酌機緣,此是制罪。律攝云:「由珍寶事,多貪煩惱,制斯學處,三緣合結。」

 緣起

 佛在給孤獨園,有外道弟子,道行止息,忘千兩金囊而去,時眾多比丘從後來,見此金囊自相謂言:「且持去,若有主識者當還。」即持去。彼居士行數里,乃憶疾還,諸比丘遙見,必是金主,即出金囊與之,彼反謂少,往啟波斯匿王,王審知其偽,即治其罪更稅家財,並此金一切入官。諸比丘聞白佛,訶責結戒:「不得捉寶。」時毗舍佉母,脫身瓔珞寶衣,置樹下,見佛聞法念法歡喜,遂忘去。比丘白佛,佛言:「聽在僧伽藍內,見有遺物,為不失堅牢故,取舉之。」便結除僧伽藍中。有眾多比丘,從拘薩羅國,至一無住處村,此宿巧師家,巧師以金銀,置舍內而去,比丘為守護故,竟夜不眠,還以白佛,佛言:「在他家止宿時,若屋內有物,為堅牢不失故,應收舉。」又開及寄宿處,當如是說戒。尼戒同制。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捉寶及寶莊餙,自捉若教人捉,除僧伽藍中,及寄宿處,波逸提。若僧伽藍中,若寄宿處,若寶若以寶莊餙,自捉若教人捉,若識者當取,如是因緣非餘。

 釋義

 寶者,金銀真珠琥珀硨磲,碼碯瑠璃貝玉,生像金寶。莊餙者,銅鐵鉛錫白鑞,以諸寶莊餙也。自捉教人捉,(捉,手執持也。寶及寶莊餙,為淨不淨物,自捉教他,悉皆不聽也。)除僧伽藍中,及寄宿處。(除者,謂開二處。自捉教他此為非犯;若於餘處,則不得捉也。薩婆多云:「若僧籬墻外,復非白衣住處,不應取。」)若比丘尼,在僧伽藍內,若舍內,若寶若寶莊餙,自捉若教人捉,當識囊器相,識裹相,識繫相,應解囊器看,知幾連綴幾未連綴?幾方幾圓幾故幾新?若有求索者,應問言:「汝物何似?」若相應應還;若不相應語言:「我不見如是物。」若有二人俱來索,應問言:「汝物其形何似?」若言相應還,若不相應當語言:「我不見如是物。」若二人語俱相應,應持物著前語言:「是汝等物各取,若識者當取。」如是因緣非餘。(此謂雖開,聽自他舉捉,未取之間當作是念:「此非我物,有主識者當還,為彼藏舉堅牢,作如是因緣,非為餘事也。」)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捉寶及寶莊餙,自捉若教人捉,波逸提。在僧伽藍內,若舍內,若寶若寶莊餙,若自捉若教人捉,若不識囊相,裹相繫相。若解囊,不看幾連綴,幾不連綴?幾方幾圓幾新幾故?一切突吉羅。十誦云:「捉偽珠,突吉羅,人間金銀寶地牀器,比丘尼不應行坐,用天上金銀寶地牀器,比丘尼應行坐用。」(根本雜事云:「不應於寶器中食,或往天上或至龍宮,無餘雜器者,設金寶器亦應取食。」)

 此戒具足三緣,方成本罪,一,是寶物,二,非僧伽藍及舍內,三,自捉教他。

 兼制

 比丘波逸提,(同制同學)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。

 開緣

 不犯者,若至僧伽藍內,若寄宿處,若寶若寶莊餙,若自捉,若教人捉,識囊相,裹相繫相。解看,知幾連綴幾未連綴?幾方圓故新?乃至來索語相應者,令持去。若是供養塔寺莊嚴具,為堅牢故收舉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  第六十七,非時入聚落戒

 總釋

 此是共戒,比丘同犯,大乘同學。律攝云:「由入村事,招俗譏謗,制斯學處,二緣合結。

 緣起

 佛在給孤獨園,跋難陀非時入村,與諸居士摴蒱,跋難陀勝居士不如,以慳嫉故便言:「比丘晨朝入村,為乞食故,非時入村為何事耶?」諸比丘聞白佛,訶責結戒。比丘或有僧事,塔寺事瞻病人事,佛言:「聽有因緣,囑授已入聚落。」不知囑授何人?佛言:「應還囑比丘,若獨處一房,應囑授比房住者,當如是說戒。」尼戒同制。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非時入聚落,又不囑比丘尼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律云:「時者,從明相出至中。非時者,從中後,至明相未出。(廣釋如非時食戒)囑比丘尼。(薩婆多云:「入聚落時,若總白入聚落,隨意所至也。若別相白若先不白,隨見異寺比丘尼白,不犯,應云:「大姊一心念,我某甲比丘尼,非時入聚落,至某城邑聚落,某甲舍。」前人答言:「可爾。」此別相白也。僧祇云:「應言:『大姊,我非時入聚落。』前人答言:『可爾。』此謂總白也。」摩得勒伽云:「若無比丘尼,應白餘四眾。」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非時不囑授,動足初入村門,波逸提。一腳在門內,一腳門外,方便欲去而不去,一切突吉羅。十誦云:「若白已入聚落,還所住處,即以先白復至聚落,波逸提。若不白入聚落,隨經大小巷,隨得爾所突吉羅。隨入白衣家,一一波逸提。

此戒具足三緣,方成本罪,一,是非時,二,有緣不囑,三,已入村門。

 兼制

 比丘波逸提(同制同學)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。

 開緣

 不犯者,營僧事塔寺事,瞻病人事,囑授比丘尼,道由村過,若有所啟白,若為請喚,或為力勢所執,或被繫縛將去,或命難梵行難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  第六十八,作高牀戒

 總釋

 此是共戒,比丘同犯,大乘同學。律攝云:「由臥具事,憍恣煩惱,制斯學處。」

 緣起

 佛在給孤獨園,迦留陀夷預知世尊,必從此道來,即於道中敷高好牀座,佛言:「當知此癡人,內懷弊惡。」訶責結戒,尼戒同制。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作繩牀若木牀,足應高八指,除入陛孔上,若截竟過者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足應高八指,(如來八指,中人一肘,薩婆多云:「佛一指二寸也。八指,該有一尺六寸,不得過。」)除入陛孔上,(陛孔者,即卯眼是,謂除入卯孔準頭已,若還餘外牀腳,有一尺六寸,為定量。)若截竟過者。(截竟,即是作竟。過量犯墮,作而未竟,罪得方便。)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自作繩牀木牀,足應高八指,截竟過者,波逸提。作而不成,突吉羅。若為他作,成不成一切突吉羅。十誦云:「應截已悔過,若未截,僧應敕令截,不敕不聽,盡突吉羅。」五分云:「得高牀施,應作是念:『此牀不如法,我更截。』不作是念受,波逸提。」僧祇云:「若自作終日坐上,一波夜提。起已還坐,一一波夜提。他牀而坐上者,越毗尼罪。支牀腳亦應量,當使堅牢。」(薩婆多云:「若下濕處,聽八指。支腳過八指,盡犯。」僧祇云:「若客比丘尼來,次第付牀,得過量牀,若不久住者,鑿地埋腳齊量此。若久住,應齊埋處,木筒盛腳勿使壞,若壇越家坐牀腳高,不應懸腳坐,應索承儿,或塼木承足,若福德舍中牀高,坐者無犯。」

 此戒具足三緣,方成本罪,一,自為作牀,二,作不應量,三,過作已成。

 未制

 比丘波逸提(同制同學)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。

 開緣

 不犯者,若作足高八指,若減八指;若他施已成者,截而用之。若脫卻腳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  第六十九,兜羅綿貯褥戒

 總釋

 此是共戒,比丘同犯,大乘同學。律攝云:「由惱他事,制斯學處。」

 緣起

 佛在給孤獨園,六群比丘作兜羅綿,貯繩牀木牀大小褥,居士譏嫌:「無有慈心斷眾生命,似王大臣。」諸比丘聞白佛,訶責結戒。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持兜羅綿,貯作繩牀木牀,若臥具坐具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律云:「兜羅綿者,白楊樹華,楊柳華,蒱臺華。」(兜羅綿,或云妒羅綿,妒羅是樹名,綿從樹生因而立名。即如柳絮蘆荻等花也。薩婆多云:「兜羅者,草木花綿之總稱也。」)貯作繩牀,(律攝云:「謂於牀上散布其綿,更用布禪隨時掩覆。」)臥具者,為臥故。坐具者,為坐故。(所以雙遮不聽者,薩婆多云:「以世人所畜故,又人所嫌故,喜生蟲故。又若臥輭煗上,後得寒及粗粳時,不堪忍故。」)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若自作教他作,成者波逸提。不成者,突吉羅。若為他作,成不成一切突吉羅。五分云:「若坐,坐坐波逸提。若臥,臥臥波逸提。若他與受,波逸提。要先棄然後悔過,若不爾罪益深。」僧祇云:「若貯枕枕頭,支足,越毗尼罪。若病枕頭支足,無罪。若兜羅綿貯皮枕,得二越毗尼罪,(若為律師法師,敷尼師壇及坐具,散華著上不得坐,拂卻而坐,無罪。)根本云:「絮應撤去,罪應說悔,對說罪者,應問言:「絮撤去未?」若不問者,得惡作罪。

 此戒具足三緣,方成本罪,一,是兜羅綿,二,貯坐臥具,三,作已成。

 兼制

 比丘波逸提,(同制同學)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。

 開綠

 不犯者,若鳩羅草,文草,(俱未見翻譯)娑婆草,(此翻云膩草,甚為柔輭。)若以毳(獸毛也)刧貝(木綿花也)碎弊物,若用作支肩物,作輿上枕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  第七十,噉蒜戒

 總釋

 此是不共戒,比丘不同結,大乘同制。梵綱經云:「若佛子,不得食五辛等。」准義,因噉食事,恣貪煩惱,制斯學處。

 緣起

 爾時,佛在獼猴江講堂,異處有蒜園,時偷羅難陀尼,去園不遠而行,園主問言:「阿姨,欲須蒜耶?」報言:「須蒜。」即拔與之,後數數須蒜,園主敕守園人,日給尼人各五枚蒜,式叉尼往蒜園,語守蒜人言:「國主日給我等人,各五枚蒜,今可與。」守蒜人言:「小住,須園主來。」尼言:「大家見施,奴不肯與,即敕沙彌尼,拔蒜盡。蒜主回問知其故,譏嫌。諸尼白諸比丘,轉白佛,以無數方便,訶責已:「自今已去,與比丘尼結戒。」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噉蒜者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噉蒜。(噉食也。蒜者,味辛而臭葷菜也,菜之辛而臭者有五,而大蒜為之首,楞嚴經云:「食辛五失,一,生過,謂五種辛熟食發婬,生噉增恚。二,天遠,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。十方天仙嫌其臭穢,而皆遠離。三,鬼近,諸餓鬼等因其食次,舐其唇吻常與鬼住,四,福消,由食辛故福德日消,長無利益。五,魔集,是食辛人修三摩地,菩薩天仙十方善神,不來守護;大力魔王得其方便,現作佛身來為說法,非毀禁戒讚婬怒癡,命終自為魔王眷屬,受魔福盡墮無間獄。然五辛之外,更有辛而臭者,其名曰烟,炊而吸之時或醉人。夫噉蒜者,以其辛臭能障聖道,故經律中如來嚴制,有慚媿者皆不食也。烟之臭穢有甚於蒜,人且惡之况乎賢聖!若沙門釋女,無慚無媿呼辛吸臭,熏穢三尊,招世譏嫌者,其罪當不在噉蒜之下。」阿含經云:「食辛之人觸穢三寶,死墮屎糞地獄,出為野狐豬狗,若得人身其體辛臭,有此種種過患,噫,可不戒歟!」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噉生熟蒜,若雜蒜者,咽咽波逸提。(一切辛菜曰雜蒜)僧祇云:「噉山蒜,咽咽波逸提,(即小蒜也)燒作灰,亦不聽食。十誦云:「噉蒜子,波逸提。噉蒜莖蒜葉,皆波逸提。噉蒜皮蒜鬚,突吉羅。

 此戒具足二緣,方成本罪,一,無病,二,已入咽。

 兼制

 比丘突吉羅,(同制同學)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。

 開緣

 不犯者,有如是病,以餅裹食,若餘藥不瘥,服蒜得愈,若塗瘡,(僧祇云:「當在屏處,病若瘥淨洗已,入眾。」)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  第七十一,剃三處毛戒

 總釋

 此是不共戒,比丘不同結,准義,因非威儀事,習染煩惱,制斯學處。

 緣起

 佛在舍衛國,時偷羅難陀尼,剃三處毛,往檀越家,在婦女前就座而坐,不好覆身露現形體。時婦女見已,語共洗浴來,尼言:「且止。」時婦女強脫衣,見剃三處毛,語言:「世人所以剃者,為婬欲事故,阿姨以何故剃耶?」尼言:「我從俗來習此法。」時婦女譏嫌,猶若婬女,諸尼聞白諸比丘,轉白佛,以無數方便訶責已:「自今已去,與比丘尼結戒。」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剃三處毛者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律云:「三處毛者,謂大小便處,及以腋下。」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剃三處毛,一動刀一波逸提。若拔若剪若燒,一切突吉羅。

 兼制

 比丘偷蘭遮,(同制同學)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。

 開緣

 不犯者,或有如是病,若有瘡,須剃去著藥,或為強力所執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  第七十二,水淨過限戒

 總釋

 此是不共戒,比丘不同制,大乘同學,准義,由澡淨事,婬染煩惱,制斯學處。

 緣起

 佛在迦維羅衛,尼俱律園,時摩訶波闇波提尼,至世尊所禮佛足已,在一面立,白佛言:「女人身臭穢不淨。」說已禮佛足,繞三帀而去,佛以此因緣,告諸比丘:「自今已去,聽尼以水作淨。」偷羅難陀尼,聞此制已以水作淨,欲心內指水道,深入爪傷,血出污衣臥具,諸尼問言:「何所患苦?」答如上事,諸尼嫌,白諸比丘轉白佛,以無數方便,訶責已:「自今已去,與比丘尼結戒。」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以水作淨,應齊兩指各一節,若過者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水作淨者,以水洗內也。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若以水淨內,兩指各一節,過者,波逸提。

 此戒具足三緣,方成本罪,一,有欲心,二,無病緣,三,違制過限。

 兼制

 式叉摩那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。

 開緣

 不犯者,齊二指節,若減,若有如是病,或內有蟲草挽出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  第七十三,胡膠作根戒

 總釋

 此無男子事,雖無男子而得受樂,是以制斷,此是不共戒,比丘僧殘,大乘同制,梵綱經云:「寧以利斧斬斫其身,終不以此破戒之身,貪著好觸。」菩薩戒經云:「起五葢心不開覺者,是名為犯眾多犯,是犯染污起。」律攝云:「由癡無智故,以婬事及婬煩惱,制斯學處。」

 緣起

 爾時,佛在給孤獨園,時六群尼欲心熾盛,顏色憔悴身體羸瘦,詣波斯匿王宮內,諸女人見問言:「阿姨,何所患苦?面有患色。」答言:「無患,欲心熾盛。」宮女告言:「我等在宮內,以胡膠作男根,內女根中,即得適意不名行婬。」時六群尼,即便作之共行欲事,諸尼嫌責白諸比丘,轉白世尊,以無數方便,訶責已告諸比丘:「自今已去,與比丘尼結戒。」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以胡膠作男根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律云:「作男根者,用諸物作,(此句總標,下文別陳。)以胡膠作,(胡膠,胡國所出,十誦云:「樹膠是。」)若飯作或用麵作,或蠟作。(此方,或用牛羊等角作。)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以諸物作男根,內女根中波逸提。不磨治,突吉羅。十誦云:「若韋囊若腳指,若肉臠藕根,蘿菔根蕪菁根,瓜匏梨等,著女根中,皆波逸提。」五分云:「出不淨,偷蘭遮。」

 此戒具足三緣,方成本罪,一,自有欲心,二,無病緣,三,內女根中。

 兼制

 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。

 開緣

 不犯者,或有如是病,著果藥及丸藥,或衣塞月水,或強力者所執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  第七十四,尼共相拍戒

 總釋

 此是不共戒,比丘不同結,大乘同制,准義,由恣意樂事,及婬染煩惱,制斯學處。

 緣起

 佛在給孤獨園中,時六群尼,欲意熾盛顏色憔悴。詣波斯匿王宮,婦女問言:「阿姨,何患苦?」答言:「我欲心熾盛,無有患苦。」諸婦女言:「我等在宮,以胡膠雜物作男根,得適婬樂,阿姨,何不作之?」尼言:「世尊制戒。」宮女言:「我等時共相拍,以適婬樂。」時六群尼共相拍,諸女見嫌責,白諸比丘轉白佛,以無數方便訶責已,告諸比丘:「自今已去,與比丘尼結戒。」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共相拍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拍者,若以手掌若腳拍,若女根女根相拍。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若共相拍。拍者,突吉羅,受拍者,波逸提。若二女根共相拍,二俱波逸提。十誦云:「以手掌拍女根,欲使肥好,波逸提。若以餘物拍,突吉羅。」五分云:「出不淨,偷蘭遮。」

 此戒具足三緣,方成本罪,一,本有欲心,二,無病緣,三,受拍樂。

 兼制

 比丘突吉羅,(同制別學)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。

 開緣

 不犯者,或有如是病,或來去經行,若掃地以杖觸,不故作。若洗時手觸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  第七十五,供給比丘水扇戒

 總釋

 此是不共戒,比丘不同結,大乘同學。准義,因舊習事,情愛煩惱,制斯學處,二緣合結。

 緣起

 佛在給孤獨園,時有一長者,共婦俱出家為道,食時詣村乞食,得已持還,尼僧伽藍中食,時本婦尼,持水在前立,并以扇扇之,比丘語言:「小避,我羞人。」尼言:「我在前立便羞;本來作如是如是事,何以不羞?」尼瞋恚以扇柄打,以水澆頭捨入房內。諸比丘尼嫌責,白諸比丘轉白佛,以無數方便訶責已,與比丘尼結戒已,諸比丘尼疑,不敢瞻病比丘,病者無人與水,不敢問,佛聽:「尼看病,比丘若無水,聽問。自今已去,當如是說戒。」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比丘無病,食時供給水,以扇扇者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比丘無病,食時供給水,以扇扇。(大僧亞僧男女有別,恪遵佛制宜避譏嫌,設因四大違和,又當生慈愍心,隨時將護,庶不乖一體同仁,是為深種福田淨德。如無病緣,違制成犯。)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比丘不病,食時供給水,以扇扇者,波逸提。僧祇云:「持水不持扇,持扇不持水,俱越毗尼罪。二俱持,波逸提。二俱不持,無犯。(此罪,一比丘一比丘尼;若眾多比丘,行水扇無罪。若眾中有父兄者,以扇扇無犯。)

 此戒具足三緣,方成本罪,一,有愛欲心,二,無病比丘,三,給水扇扇。

 兼制

 同前

 開緣

 不犯者,瞻視病比丘,無水問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we 的頭像
    awe

    awe部落格

    aw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