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無極寶三昧經卷下

   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

須菩提白佛言:「若有念苦樂者,則不離於苦樂,是則為二法。菩薩者不中離,不上離,不脫離,不中無所離,於所作遠無作,是為作。所起如幻,法幻脫幻,幻中無幻幻中無名,如是亦不從法得度,亦不離法得度,於脫中復脫,是為無有主但有名耳,於字無知名者,是為法輪斷。」舍利弗言:「法輪本清淨無所有,誰有斷輪者?」寶來曰:「不知輪有處者,是即為斷。」佛言:「貪可法者是為生死根,滅法亦為無結之作也,無作之作是為不離作。離貪諸可即為無有斷者,無貪不起,是即道無可不可,無生不生,無識不識無死不死,無斷不斷無遠不遠,諸可不可所住無想,離於無想所念無念,所說無所說,泥洹無滅離於無滅,泥洹無形離於無形,泥曰滅盡無所盡。諸法寂然離於寂然。諸法無可不可,不有所失,於慧離本非名無想,所明無所明,於明冥無相知者,癡慧無相入者,於道無有得道者。若苦若樂無相識者,所起無所想,於清淨無難易,所度無有主,所至無相離者,諸法非名離於非名。所度如流水,於名無轉者,如是者皆即道也。佛以三昧度如人意,以萬物自莊嚴,但莊嚴無形,莊嚴倒見,莊嚴諸可意王,莊嚴是想非想耳。」

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:「此諸天人來在會者,有幾所人得是三昧?」佛語文殊:「今是會者諸天及人,一切普悉得是三昧,逮是功德悉當作佛,當受尊決斷於五道。」爾時會者聞佛所語,八千億天及人,悉得無所從生法忍,即昇虛空去地三百丈,其身上各有萬億華香,却乃來下稽首佛足。阿樓菩薩,呵提菩薩,從坐起白佛言:「是諸上人飛在空中,身上華香從何所出?」佛言:「譬如淨帛本自淨潔,在所染之五色鮮好,帛上自淨色本亦淨,二物因緣故得明好。色亦不入帛,帛亦不入色,以淨因緣而得發明。菩薩清淨故致華香,其所因緣亦復如是。菩薩亦不在華香中,華香亦不著菩薩,諸天及人得斷念想,逮明慧法便有華見,用華淨故因緣興耳。法亦如是,無住者成諸功德,住想行者開生死門。羅漢辟支佛,所以由遠五道者,但用十倒見故,一者,見諸功德悉言脫者,悉為倒見。二者,見五道勤苦欲取泥洹,是為倒見。三者,見萬物無常欲疾離之,是為倒見。四者,求安本自無本,是為倒見。五者,知出無間入無處,世自無出求之不止,是為倒見。六者,羅漢取泥洹時,身中自火出,火亦無處,便起想,出身中火自燒者,故知生死不斷,是為倒見。七者,本末不可盡而自求盡,是為倒見,八者,欲於泥洹滅盡諸惡,不知無主反欲滅之,是為倒見,九者,所施與不發一切人意,但欲法不斷,是為倒見。十者,於苦於樂不等淨行,言有二法,是為倒見。行菩薩道當知是事,而疾離之。」

佛語阿樓菩薩,摩提菩薩等:「今是諸天及在會人,皆是往昔呵呵耨佛時人也,今於我前悉莂之者,宿命已於六萬佛所,受是三昧,今故於此而莂之耳。却後我法欲斷絕時,是等當有四十萬人,當持法住令不斷絕。然後久久有惡沙門,若壞戒人當壞我法。」須菩提白佛言:「何所菩薩護法令不斷絕?」佛語須菩提:「是四十萬菩薩,悉第八已下,於法煩荷之想,是為護持法,令不斷絕也」須菩提白佛言:「何等為壞法者?願佛說之。」佛告須菩提:「若有得羅漢辟支佛,若沙門及天與人,起想煩荷於法求名,壞亂本慧妄增減法,枝掖解脫,以偽錯真以辯亂道,不惟空慧而務嚴飾,聞佛可得志存超獲,不知漚和拘舍羅,而不勤殖德行,為是法賊破我道者也。阿須夷天,潘那提天,提樓尼天,拘屬提天,施那利天,俱白佛言:「願持形壽歸持法者,千億萬劫無休息時,常令我等得是三昧。」佛言:「其有德人奉行三昧,如法不失則得佛疾,其有發意行是三昧者,譬如泥洹,天上有寶諸寶中王,天上天下寶中最尊,有佛在世寶乃現耳,名曰精摩尼珠。有得是珠持著器中,若著手中視之四面,空中在欲得幾日雨,珍寶所向莫不如願。是尊寶珠不當貪惜,當雨三界普令獲寶。是三昧者德亦如是也,羅閱祇王白佛言:「佛者尊祐世之大導,常有大慈救濟十方,願以寶珠雨我國界,得令人民普得福利。」佛則時笑神光煒燁,阿難整服前白佛言:「佛不妄笑,願聞其意。」佛語阿難:「見是王不?欲得泥洹天上寶珠,雨羅閱祇使普富饒,不知寶來三昧,已得是寶也。」佛語王言:「寧見人民百日不食,普得安隱以法為味。又諸女人化為男子,是法之利不亦大乎?」王心歡悅,即脫珠寶以散佛上,及菩薩上,化成華蓋列在空中,其間悉有百千音樂,王倍踊躍忘食之想,王白佛言:「是花者從何而出?」佛言:「從無處出。」又問:「無處從何出?」佛言:「從無起來。」又問:「無起從何所來?」佛言:「從無所生來。」又問:「無所生從何所來?」答曰:「從不動來?」又問:「不動從何所來?」答曰:「從無造來。」又問:「無造從何所來?」曰:「從無名來。」又問:「無名從何所來?」曰:「從無生來。」又問:「無生從何所來?」曰:「從無音來。」又問:「無音從何所來?」曰:「從無二來。」又問:「無二從何所來?」曰:「從無形來。」又問:「無形從何所來?」曰:「從自然來。」又問:「自然從何所來?」曰:「從化來。」又問:「化從何所來?」曰:「離於化來。」又問:「離化從何所來。」曰:「離於不化無相知處來。」又問:「無相知處從何所來?」佛言:「以是故為諸法也。」王聞佛語倍大歡喜,白佛言:「此諸菩薩從遠方來,願悉請之明日到宮。」佛即許之皆受其請,王即還宮莊嚴供具,俠道施帳幢幡粲麗,宮中皆以珍寶作座,夫人釆女齋戒盡敬。明日文殊及寶來等,與諸菩薩俱詣王宮,寶來菩薩讓文殊曰:「今諸上人宜於前入。」諸菩薩言:「於慧無處於意無形,於念無想,於法無所施,所施不離道,已斷於法輪,於法無念想無多少,如是者故為尊,多入於權。於薩芸若無相知者,已被法鎧於三昧無增減,是則為尊故宜處前。」寶來菩薩答曰:「今諸上人年耆,以故為尊宜在前入。」諸菩薩言:「我等之年亦如枯樹,根本已死無有華葉,尠於蔭覆於世為薄。仁者雖幼入慧甚深,譬如寶樹益世弘多,以故為尊故宜在前。」旣皆入宮就座而坐,諸天在上以樂樂之。王使夫人及諸釆女,燒眾名香進奉供具,飯食畢訖王問寶來:「我今欲得見十方佛,當行何法而得見之?」寶來曰:「欲見諸佛,當行九法,一者,視十方佛與是無異,二者,當視道無有徑,三者,視一切人無有脫者,四者,當視飯食如化所現,五者,當知五陰無有識想,六者,當知六情觀之如幻,七者,當知所觀但是倒見,八者,於法中大施與,九者,當知所施無所施,是為九也。空其意等所視無彼此,志寂然得淨定,無所見則普見佛。」爾時讚寶來曰:「快哉快哉!審如所說。」佛說頌曰:

 常當願是劫,所生常遇尊,從受大智慧,常除愛欲根。

 不貪亦不嫉,惡意不復生,乃於無數佛,得聞是三昧。

 入於三千剎,常行尊三昧,不於一切人,所有諸珍寶。

法不從五陰,亦不離其處,從觀得脫名,一切皆如是。

從觀得歡喜,發意無所生,其處已如是,故為天中天。

若在三界中,不生亦不死,泥洹及泥曰,一切無有是。

意不當邪念,所行作非法,若在三界中,持心令不起。

音響有還答,內外悉相應,不起悉寂然,諸法亦如是。

無聞亦無見,非法所當議,三昧不挍計,以數持作多。

慧者解是言,得佛無常處,法者悉清淨,曠大無有雙。

常作無邊水,所載蔽三千,意願陀隣尼,發意無有前。

法者已如是,一切當奉行,我念求法時,從來若干劫。

志意當棄家,於欲無所求,常依善知識,得立正法住。

是時於大會,得聞尊三昧,悉意大歡喜,即住虛空中。

去地百卌丈,叉手在佛邊,今坐諸菩薩,受莂亦如是。

其意增歡喜,得聞諸三昧,便從一佛剎,飛到諸佛前。

不動亦不搖,震動諸剎中,龍王大歡喜,即雨萬種香,

化為諸水池,上到三千中,華香自然來,亂風自然生。

百種諸音樂,悉住於空中。

於是寶來菩薩,問文殊師利言:「今此香花從他剎來,及諸音聲來在會中,為佛威神?將菩薩力耶?」文殊答曰:「佛及菩薩得力神變,皆不可見知,是樂者無名之樂,有所在處,法音無名處,若樂是樂處,所有如化是樂,無二法是樂,於羅漢辟支佛,悉欲度之是樂。所見異道,悉欲令得佛是樂,所度無有主是樂。一切處無所,無所起於三昧,無煩荷是樂。一切處無有名是樂,諸所有皆如化是樂,非音處,無生處是樂。法所施無施是樂。大千剎中無常處是即樂。一切人令得,信無所得是其樂。當來過去現在三處,盡無所盡是樂。令還本無所見是樂,十方三千樹法之藏是樂。十方剎但有名是樂,色欲合是樂,於名字無有主是樂,無邊幅一切寂是樂,一切明與冥合是樂。諸所行不失戒是樂,諸所念不離三昧是樂,虛空寶度無極是樂。諸慧覺無有處是樂,諸所可是樂。一切決無受者是樂。三界中無與等是樂,貪於法不惜命是樂,一切明令復明是樂。諸所有但倒見,見正者是樂。布施無所悕望是樂。意無極作大船師是樂,無邊園脫無極是樂,意寂靜是樂,無所定是樂。諸三昧門無倒者是樂,亦無聽亦無聞是樂。諸所念非政意是樂,一切人無脫者是樂,諸所度譬若幻是樂。初發意三昧俱是樂,諸菩薩所從來,無有處是樂。諸菩薩在意生,到十方是樂。非青黃白黑無道徑是樂。如是寶來,欲知佛及菩薩,威神音樂所樂如是。」寶來菩薩說頌曰:

 文殊師利意,慧尊無有前,所施弊三千,其智莫不尊。

 威神所施行,悉除三千中,諸樂無所欲,但為不脫施。

 法樂為最大,於化無度者,所施樂法與,若空無度者。

 法與樂俱行,無有過是寶,所樂不有主,若空無處所。

 深入諸微妙,曉了一切人,使之得大法,斷滅勤苦根。

 一切世間人,悉有意不解,以法為覺意,以慧救一切。

佛爾時遙為寶來菩薩,說頌曰:

 離空非想是想非空,於法不起即為是起,常當軟意淨無所有,色欲同合無相入者。

 所說無形不離有形,因法如夢所可無底,是寂離寂無離不造,眾法無主所可如化。

 都無所受法無所捨,所作到見一切皆然,非色離色是色不離,其法如色其處如是。

 非音是響無聞不見,不聽不觀所有如是,於化無名自言為是,法無是計所度如是。

 於幻無見所見離見,離貪諸欲非法所儀,於欲無垢不著無離,如是諦見無有見者。

 於淨離淨十方無造,所可若實如化無主。

寶來菩薩知佛所說,便於宮中說頌曰:

 疑本不解謂法皆然,本無常住疑慧如是,於想無勞識念無苦,擧名住字非求法者。

 於本不爾不還不是,所可無可遠離無可,脫生無滅是即為滅,於滅無想是為非滅。

 於法無生亦不想成,所以者何諸法皆空,亦不求言我離泥洹,所以者何本末淨故。

 不盡十方擧之為證,有言是我是即為證,不當遠念念於十方,法無二法即得無名。

 法非思想可當逮者,起行如是不見尊法,要當解慧於妙不恐,深行無主可謂滅門。

寶來菩薩問文殊師利:「今在會中新發意者,我欲使得無極法,當何以致之?」文殊答曰:「於想無作即得無極法。」又問:「何謂無想作者?」文殊言:「當逮九法寶,一者,意無處所是即寶,二者,觀法無主是即寶,三者,不見有當來過去,是即寶。四者,於法無有造作者,是即寶。五者,所施經法是即寶。六者,見五道勤苦,於其中不轉是即寶。七者,所覺不遠漚和拘舍羅,是即寶。八者,直見諸法,不處法有二,是即寶。九者,到於泥洹亦如化,是即寶,是為九法寶。」於是文殊師利說偈曰:

 於可無所欲,所住無常名,若空無有垢,佛笑無不可。

 笑空不離末,如本無笑者,已住諸法名,一切皆如笑。

 本末皆自然,無有往來者,笑者有還報,不還亦不笑。

 法者皆是一,已笑便有二,於二無名字,是故為是尊。

 所笑無所著,但為眾法施,所動無所動,是故無上尊。

 笑者無還報,一切無有主,其笑不離本,是故天中天。

 笑者無所起,但為倒見耳,於法悉寂然,寂者本無故。

 笑者不離化,以化大施與,於化無擧名,是故乃為法。

 於法無有是,但為不脫施,所脫不為脫,佛者亦如是。

 故於大會中,議度無度者,於法作施與,無有與比者。

舍利弗問寶來曰:「欲使十方一切學者,皆得總持陀隣尼,修行何法當得致之?」寶來曰:「當行三十二法寶,一者,欲使一切未發意者,皆當度之如化無礙。二者,未發無上正真道意者,皆令住正法。三者,視三千大千剎土等無異,四者,若住限者,令遠離眾欲。在於慧門,無動無轉得至泥洹,五者,人說有天無天志不動還,六者,志道堅固意不怯弱,七者,一切無來受生者,視當來過去無有二。八者,觀諸三昧禪,寂然無處所,九者,諸所度無有主,一切從空致空。十者,三千大千諸佛,我悉行受法。十一者,他方剎土敢有來聽經者,悉令得決。十二者,諸佛剎土所有華香,來者亦不喜,不來者亦不求。十三者,諸發意者使得法住,十四者,當來過去意無增減,所以者何?無二故。十五者,悉欲令十方蜎飛蠕動,奉持禁戒終無毀犯。十六者,無有邪念在於十方,轉意還本則向慧門,十七者,無所不忍常無邪恨,十八者,從觀至觀無有度者。十九者,如本無住無常住處。二十者,所度無有主,如空無念想,二十一者,於慧作施與,無有擧名者,於欲無著,便從是得脫。二十二者,所說不離對,因作施與故,於大國眾中度無脫者。二十三者,於無數剎飛到他剎,在諸佛前無所罣礙,二十四者,視諸剎等無得脫者,二十五者,淨癡同合本淨無異。二十六者,住大千中主作橋梁,勸進未覺令冥見明。二十七者,於大海中作大船師,渡諸群生無有厭極,二十八者,作無邊蓋閉塞眾垢,二十九者,作無極惠不離十方,三十者,作大慈哀苞潤一切,諸未度者悉當度之,故號之曰天中之天。三十一者,常行等心無有偏適,救濟無雙故號無上尊祐。三十二者,菩薩所說不離經法,遍大千剎中莫不等聞,是故空中自然生華,是為菩薩三十二法寶。」於是寶來菩薩說頌曰:

 十方普如化,一切皆無常,真法正諦寂,演說度眾生。

 有想不離想,一切實本空,若華未施葉,其色不可當。

 一切所眾欲,立之可意王,諸寶無上尊,號為天中天。

 故於大會中,議度未脫者,其本無常住,故字十力尊。

 一切為倒見,世間謂之冥,所可若如化,能脫十方中。

 虛空無常處,佛藏悉在中,以脫無脫者,故教十方人。

 十方諸佛剎,合之為一國,自然眾大會,悉滿十方中。

 佛諸一切光,笑不離其容,不離黃金色,以示未脫人。

 十方為作導,意不離法王,所施無所施,華布於十方。

 金色大蓮華,遍滿諸天中,文殊師利意,曠大無有雙。

 使得道莂者,住在虛空中,寶來慧意尊,光明遍宮中。

 可意諸天人,悉得到法門,十方諸菩薩,感動諸剎中。

 今會諸天子,得聞是尊經,徹見諸一切,乃到可意宮。

 化為交露坐,萬種天華香,聽受諸三昧,坐觀大眾中。

 諸來宿功德,發意供養尊,道者不直見,所由皆如是。

 諸脫無有數,三界不可極。

文殊師利問寶來曰:「眾音如化,所作法如想,亦不可盡故有自然,當以何脫之?」寶來答曰:「有九法寶,一者,自然無處亦如化,二者,諸法無處亦如化。三者,當來無處亦如化,四者,諸所有世處亦如化。五者,觀過去處亦如化。六者,觀見諸法如幻耳,亦無有處亦如化。七者,所見無處亦如化。八,得道無脫處亦如化,九者,得於泥洹本無住處,亦如化,是為九法可得脫慧。」文殊又問:「過於泥洹皆亦自然,誰為是化本者?誰是化主者?化為有本無?化有所起處無?道為有處無?」寶來答曰:「有九法知化無處,一者,非道無處是則化。二者,化非處無想,是則化。三者,化者無起化處無處,是則化。四者,非常名無有盡時,是則化。五者,化處無處是則化。六者,於道無想是則化,七者,化者於起無起,是則化。八者,化者於諸欲無有處,是則化。九者,化者於所度無所處,是則化,是為九法知化本。」於是文殊師利,又說偈答曰:

 十方無化者,化化無有形,一切無常寶,是故為化生。

 道者不化得,亦不離其處,所說無常形,自然在其處。

 諸寶從化得,本離從無有,其本同化生,是故人中尊。

 欲者從化起,法本無有是,化而住五道,無有見化主。

生死及五道,與化不相連,以世貪不斷,故現正覺耳。

如來及化主,十方尊無極,持化大其世,世間無知者。

法輪無色轉,於化無轉者,繫色有思想,深法無轉者。

想色化十方,莫不受法者,所施大智慧,世間無說者。

諸欲及羅漢,不逮覺是寶,故於眾會中,廣說無二寶。

智慧不可極,光明最無有,十方作橋梁,所說無有二。

十方諸佛剎,悉令為平等,亦不使其人,發意有異心。

十方諸法園,一切法度垢,亦不從世間,於法無脫者。

於惠無有脫,不見往來者,於寂復見寂,明中復見明。

法者非慧得,自然本無是,慧冥俱同合,故無相識者。

癡慧不同合,其慧眾冥明,所施但為法,如華在高山。

諸惡不可極,色欲不可盡,泥洹及生死,一切皆如是。

十方諸佛慧,無知無覺者,所以見淨法,故言世無有。

曇摩菩薩復問寶來菩薩言:「於化無起離,誰為成主者?泥洹不生滅,不遠五道,當來發意轉住法輪,淨無諸垢,一切眾生誰為度者?」寶來答曰:「快哉所問,欲決一切生死之根,乃如是乎!菩薩有九法寶,一者,於化化主無主。二者,於泥洹與生死,初無相知者,三者,於生死於滅無滅。四者,一切天上,使不還生無生處。五者,當起意未起意如處住,六者,三千大千佛剎,了無得度者。七者,於念無起處。八者,悉使三千佛剎皆取泥洹,意亦不喜,不取泥洹意亦不瞋,所以者何?諸法無處故。九者,隨願取羅漢,我悉令發意。若有發意求願者,不令復還,不起諸生無有還願,是為九法。」又說偈言:

 於可無不可,於欲無所欲,所度無見者,法輪無常處。

 慧者無所說,因度無往者,故見大正法,世之最無有。

 道者無常名,故為十方寶,以得無得者,生死無有道。

 四馬不可盡,可意無有足,世間悉樂之,不捨不得道。

 畏生無有脫,不畏無脫者,生死當舉名,立之為五道。

 有報無答者,可謂為是法,法者本無二,所有諦以覺。

 無邊亦無幅,無極不可計,本際如影響,無有往來者。

 於起無所起,法無諸欲者,生死本無處,生死化如是。

 於淨無有淨,於垢無有垢,悉為十方人,斷絕諸五道。

 淨意若如水,一切無瑕垢,青黃及白黑,悉得見其形。

 諸法不可呵,即得無上寶,吾我及與人,世間無得者。

 不住無住諦,所有諦如是,所覺無所見,世間諦如是。

 不度無不度,世時誰不有?十方立正覺,悉得無上寶。

曇摩菩薩問寶來菩薩言:「欲使十方諸天人民,自然皆令得如其處,當行何等法得致之乎?」寶來答曰:「有六事得逮是法,一者,聞知是會時是即為寶。二者,得聞是經是即為寶。三者,逮本功德是即為寶。四者,得聞經法者,悉得六萬三昧,是即為寶。五者,已得六萬三昧,欲十方人發無上意,是即為寶。六者,皆使十方悉得會於佛樹,是即為寶。」說是經時,九十億菩薩,六十七億諸天人民,皆得無所從生法處,九億菩薩得是三昧。三千大千佛剎六反震動,諸天於空中大作伎樂,諸龍阿須倫,皆得聞見是深三昧。阿難正衣服,長跪白佛言:「是名何經?云何奉持?」佛語阿難:「是名為無極寶,當奉持之。」佛說經已,諸天人阿須倫,人非人等皆歡喜,  各前為佛作禮而去。

佛說無極寶三昧經卷下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we 的頭像
    awe

    awe部落格

    aw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