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No.531

佛說長者音悅經

   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

聞如是,一時,佛在羅閱祇ㄝ耆闍崛山中,與尊弟子,千二百五十人俱,及諸菩薩清信士女,一切普會圍遶說法。佛告大眾:「彼有長者名曰音悅,財富無數年老無子,以為愁慼,雖其然者宿福所追,其報有四,一者,夫人產男端正無比,二者,五百白馬同時生駒,三者,國王遣使者,拜授金印,四者,五百寶船同時俱至。」阿難白佛:「何等寶船而俱至乎?」佛告阿難:「長者音悅群族殊多,先此之時遣五百人,乘船入海。旣獲眾寶安隱還家,是故如來說此四福,同時普集。」長者歡喜心自念言:「天降福祚集我之庭,當作甘饌室族相慶。」即如所言興作大廚,娛樂盡歡鼓樂絃歌,聲聞于天。是時四大天王,釋梵天王諸龍鬼王,阿須倫王一切神王,各與眷屬俱塞虛空,看此長者福德無量。如來神達,知此長者歡喜無量,因其歡悅欲往稱歎,若其開解可殖福栽。如來應時,歌頌吉祥八種之音,往於門外而說頌曰:

 長者今日吉祥集至,一切福應室族吉利,昔所殖福其報有四,大小歡悅世間無比。

  諸天龍神咸為降伏,快哉長者猥獲吉福,如春種禾秋則成熟,先作後受影報隨逐。

爾時長者聞佛德音,五情逸豫歡喜而出,見佛恭肅即便啟言:「瞿曇沙門實為神妙,知我室族吉祥無量,枉屈尊神來相讚歎。即以好白氎,直金千萬兩,奉上如來。佛即受之而為達嚫,佛告長者:「財有五危,世人不知慳悋貪惜,不能減割以周窮乏,壽終神逝棄財世間,汝今能爾必獲影報,所生之處福自歸身。」長者白佛:「何等五危?」佛即報言:「一者,大火燒之不覺,二者,大水漂沒無常,三者,縣官奪取無道,四者,惡子用度無限,五者,盜賊所見劫奪。五事一至不可抑制,譬如有人違犯王法,閉在牢獄應當誅戮,財物沒入其官,豈復能却之乎?又復言如阿難邠坁,財寶無數。國王奪取主不能制,亦非神龍所能止之,所以者何?以其前世布施七悔,是以今世七富七貧。」長者聞說益增踊躍,於是如來,忽然還到耆闍崛山。

爾時,國內有尼揵異道人,名曰不蘭迦葉,聽聞如來詣長者家,歌頌一偈,猥得長者千萬兩金,心懷悁嫉心即念言:「瞿曇沙門尚能得金,況我往乞當不得乎?」又自念言:「我當往求瞿曇沙門,所可說偈,然後往乞必得珍寶,嗟歎之宜當勝瞿曇。」不蘭迦葉懷此愚癡,妬嫉之意而往稽首,問訊如來長跪白佛:「薄德無福衣食不充,傳聞瞿曇詣長者家,歌頌一偈大得珍寶,寧可哀矜賜所說偈,令吾諷誦當往咨嗟,冀望得寶。」如來三達,知長者却後一時,財寶當散。不蘭迦葉不知時宜,遭厄之家而說吉祥,必得長者無量杖痛。如來告言:「不惜此偈所以者何?汝不知時,卿說此偈必得楚痛。是故如來違卿所求,若更欲得應時之說,絕妙之吾吾當與汝。旣使長者得聞真言,又可免於捶毒之痛。」不蘭迦葉心自念言:「瞿曇沙門,不欲令我往乞珍寶,是故悋惜不肯與我。」即便重啟:「其於與我焉知餘事。」如來慈愍諫之滿三,終不信解。佛亦豫知不蘭迦葉,前世因緣應受此痛,如來又云:「罪不可債。」佛即為說吉祥之偈,尼乾諷誦一歲乃諳,然後長者失火燒舍,珍奇了盡,五百駒馬同時燒死,所生妙子一日終亡,王遣使者錄奪金印。後復乘船入海採寶,安隱來還泊岸數日,五百寶船一日漂沒,室族大小無不愁毒。譬如有人而被誅戮,未死之頃愁怖難言,其日不蘭迦葉,往到其門,歌頌如來吉祥之偈:

 長者今日吉祥集至,一切福應室族吉利,昔所殖福其報有四,大小歡悅世間無比。

 諸天龍神咸為降伏,快哉長者猥獲吉福,如春種禾秋則成熟,先作後受影報隨逐。

於是不蘭迦葉,說此偈時,長者聞之擧門忿恚:「天下凶殃無過於我,云何此人裸形無恥,在此妖蠱說我吉祥,益我憂煩。」即出捶打,從頭至足無不被患,擧身大痛匍匐還家。六師宗等逆問其意,答言:「此變正由瞿曇。」內不自剋反怨世尊。爾時世尊在羅閱祇,竹園之中,與諸大眾圍繞說法,佛告眾會:「不蘭迦葉前從如來,求索一偈,欲詣長者歌頌求寶。如來諫之其於不信,今已在彼遭痛毒患。」阿難白佛:「不蘭迦葉與此長者,有何因緣而被此患?」佛告阿難:「乃昔久遠不可計數,阿僧祇劫。時有國王亦名音悅,復有一鳥名曰鸚鵡,在王宮上鳴聲和好,王時晝寢聞鳥鳴聲,驚覺問其左右:「此為何鳥?鳴聲妙好。」侍者白言:「有一奇鳥五色焜煌,適在宮上鳴已便去,王即遣大眾步騎絡繹,逐而求之,推尋殊久捕得與王,王得歡喜愛樂無厭,即以珠璣水精琉璃,真珠珊瑚瓔珞其身,頭頸羽翮無不周遍,常著左右晝夜看視,不去須臾。

後復有鳥名曰禿梟,來在宮上,看見鸚鵡獨得優寵,即問鸚鵡何緣致此?鸚鵡答言:「我來宮上悲鳴殊好,國王愛敬於我,取我常著左右,五色珠璣瓔珞我身。」禿梟聞之心懷嫉妬,心即念言:「我亦當鳴令殊於卿,國王亦當愛寵我身。」王時出臥禿梟即鳴,王即驚覺懎然毛豎,如畏怖狀。王問左右:「此為何聲?驚動怖我。」侍者白言:「有惡聲鳥名曰禿梟。」王即恚曰:「促遣大眾分布推索。」即得與王,王令左右生拔毛羽,擧身大痛,步行而去到其野田,眾鳥問言:「何緣致此?」禿梟瞋恚不責己身,答眾鳥言:「正坐鸚鵡故得此患。」佛言:「善聲招福惡聲致禍,罪報由己反怒鸚鵡。」

佛告阿難:「昔國王者,今長者音悅是,鸚鵡者我身是。秃梟者,今不蘭迦葉是,昔嫉鸚鵡即被毒患,今嫉如來獲痛難言,貪嫉燒身何況苦難,所以者何?不蘭迦葉誹謗如來,前後六事,何等為六?一者,在於難國興貪嫉心,誹謗如來,二者,於羅閱祇,以竹園故誹謗如來。三者,在羅閱祇,詣長者音悅家,貪其金寶誹謗如來。四者,於摩竭提界,貪於供養誹謗如來,五者,在維耶離國,貪名利養誹謗如來。六者,在舍衛國貪於利養,及惜名稱誹謗如來。于時國王驅逐出國。不蘭迦葉六師徒等,同心說言:「瞿曇實神莫不敬重,吾等術淺名稱崩頹,處處見忽當用活為?」即時以沙而著瓶中,自沈于水,於是壽命終,即入地獄考治一切,苦痛無量。佛重告言:「當未來世,多有貪嫉弊惡之人,誹謗貢高相求長短,是則自燒痛哉!阿難,是故汝當廣宣斯經,以護將來如斯之黨。」阿難白佛:「長者音悅,昔殖何德獲此四福,何所罪行而復失之?」佛告阿難:「音悅前世為年少時,欽載佛法及與聖眾,供養盡忠而願豪富,納妻之後專迷著色,違慢三寶,又無慈心仁接長幼,是故報應適畢便散,汝開導宣告令知其要。」佛說此已,四部弟子,天龍鬼神,國王臣民一切眾會,聞經歡喜莫不作禮。

佛說長者音悅經      

No.532

私呵昧經(一名菩薩道樹經)

   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

聞如是,一時,佛在王舍國竹園中,與大比丘眾,千二百五十人俱。爾時有誓長者子,名私呵昧,與五百弟子,俱出王舍大國,欲到竹園中,未至遙見佛經行,身色光明無央數變,非世俗所可聞見,五百弟子自相對語。讚歎言:「佛端正無比威神乃爾,以何因緣於世有是?作何等行?積何功德?能得是身當往問之。」五百弟子皆以恭敬意,戰慄肅然衣毛起竪,前為佛作禮卻住一面。私呵昧便前白佛言:「佛身乃爾非世所見,何因致是?本行何等積何功德?」佛問私呵昧言:「若見何等?言佛身乃爾非世所見。」私呵昧便於佛前,而說偈言:

 持想視不可見,人中尊經行時,足上下蓮花現,形端正無可不。

 空身慧能現法,一切地皆震動,丘墟者悉為平,地高者則為卑。

 若擧足經行時,已經行於地時,其身住地右轉,其地轉無能知。

 若下足蹈地時,於經行便不見,其跡處若如畫,一切相皆悉見。

 其相輪無有色,然於地悉為現,今所見非世有,以是故知甚尊。

 無有能見其頂,亦不左亦不右,亦不前亦不後,一切處不可得。

 當何因知其意?當何緣了其智?用是故心所怪,願為我分別說。

 是慧身何從得?其根本云何致?所施行何等法?當何作成其實?

 願為我斷所疑,解吾等所可疑,其佛慧云何得?令吾等初發意,

 願次第分別說,菩薩等所當行,可自致成衍事,得神足到十方。

佛言:「善哉善哉!私呵昧,所問斯深甚深,多所憂念多所安隱,諸天及人愍傷十方,欲使度脫,起菩薩大士意,皆令精進。」佛告私呵昧言:「我為汝說之,諦聽誦受。」私呵味即言受教,佛言:「若有善男子善女人,當行六事,未起菩薩意便起求?何等六?一者依佛住,二者,入正道不復還,三者,內意自曉了,四者,得善知識因自依,五者,常有大願,六者,無怯弱心不厭智慧,是為六。」佛爾時說偈言:

 若有人依佛法,入正道諦不還,當依附善知識,便從是得大願。

 其內意以曉了,如是入不怯弱,於智慧悉備足,如是者能受法。

私呵昧白佛言:「以起意者,為有幾意喜?」佛言:「以起菩薩意者,有六意喜,何等為六?一者,以得喜意不離佛,二者,受決語入正道,三者,作醫王主治人生老病死,四者,我作將從生死,脫人於五道。五者,我作海中大船師主,度脫海流,六者,我在冥中作大明主,破壞愚癡,是為六意喜。」佛爾時說偈言:

 以得意不離佛,受決語入正道,作醫王愈一切,如是行得可意。

 我於世為尊將,欲度脫眾厄難,諸生死及老病,一切人諸所著。

 我所見勤苦人,展轉墮五道中,吾當作大船師,至度脫海中人,

 於冥中作大明,有盲者悉與眼,諸諛諂及愚癡,一切人與智慧。

私呵昧白佛言:「以何喜意?為有幾功德休息?」佛言:「以起菩薩意者,有六事身意得休息,何等為六?一者,以得從地獄禽獸餓鬼,勤苦脫出,身意得休息,二者,以得脫於八難處。三者,以得脫諦,不復入九十六種道,四者,以得度應儀各佛法,五者,以得在第一法器不復轉。六者,以住佛嚴教不斷佛道,是為六功德休息。」佛爾時便說偈言:

 以度脫諸惡道,身遠離八離處,諸外道不受名,如是輩悉遠離。

 於應儀及各佛,一切人諸著者,悉過度起尊意,一切法過其上。

 我今為諸法器,一切佛及與法,亦不斷佛嚴教,以是故得可意。

 虛空體常可盡,於影顯亦可見,不如是勇猛者,行無邊不可盡。

私呵味白佛言:「起菩薩意者,當復行何等法,所可作者?」佛言:「起菩薩意者,當向行六事?何等為六?一者當行布施,二者當持戒,三者當忍辱,四者當精進,五者當一心,六者當行智慧,是為六事行。」佛爾時便說偈言:

 布施者大施與,若作行當護戒,忍辱者及精進,以過禪智慧上。

 即於前受慧語,於人中為當雄,是功德其獨尊,諸菩薩所當行。

 如是者於一切,行特異無有雙,所在處為尊雄,見持過無數供。

私呵昧白佛言:「菩薩欲得,無所從生法忍,當何以致之?」佛言:「菩薩有六事行,疾得無所從生法忍?何等為六?一者不計有身,二者不計有人,三者不計有壽,四者不計有形,五者不計無有,六者不計常有,是為六事行,菩薩從是疾得,無所從生法忍。」佛爾時便說偈言:

 吾我人及與壽,亦不計有是形,心不念有與無,智慧者當遠離。

 口所說因緣法,其因緣無所有,一切法無所起,以是故得法忍。

 私呵昧白佛言:「菩薩大士,已得無所從生法忍,用幾事得一切智?」佛言:「菩薩大士得無生法忍,有六事得一切智?何等為六?一者得身力,二者得口力,三者得意力,四者得神足力,五者得道力,六者得慧力。」私呵昧白佛言:「何等為身力?」佛言:「身力者,牢強如金剛無瑕穢,火不能燒刀不能斷,一切人無能動搖者,是為身力。」「何等口力?」佛言:「口力者,有六種聲,如來口所說聲,能遍三千大千日月,是為口力。」「何等意力?」佛言:「意力者,悉使百千億魔來,不能動搖佛一毛,是為意力。」「何等神足力?」佛言:「神足力者,持一足指能震動,三千大千世界日月,其中人民無有驚怖者,是為神足力。」「何等為道力?」佛言:「道力者,十方諸佛,為一切人說經法,中無空缺各得其所,是為道力。」「何等為慧力?」佛言:「慧力者,一切人意所知,行所知,念可知念,脫知以一時悉合會,彈指頃持智慧,所可知所可見,所可學,皆悉知見覺,是為慧力。已得無所從生法忍,菩薩大士,以是六事得一切智。」佛爾時便說偈言:

 身勇猛不可計,無有能破壞者,若以火及與刀,終不能害是身。

 一切人及與力,若以杖亦罵詈,欲危身不能傾,亦不能動其毛。

 大音聲聞梵天,常住止無所畏,所說法開三千,無能有遏是言。

 意尊貴難可當,諸菩薩性自然,魔一億欲嬈亂,終不能動其意。

 其神足悉以備,便能動是天地,已成是神足者,便能覺得為尊。

 若以得成道覺,即能覺致尊雄,佛與法悉具足,便從是轉法輪。

私何昧白佛言:「已成一切智,如來無所著正真覺,用幾法住?」佛言:「成一切智,童孺,如來用六法住,何等為六?一者佛十種力,二者四無所畏,三者佛十八不共,四者三大哀,五者,一切無能見佛頂者,六者,有三十二大人之相,是為六法住。」佛爾時便說偈言:

 十種力是佛力,四無畏悉已過,一切度諸法上,以是故人中將。

 以得成無蓋哀,無有能見佛頂,亦非天及與龍,一切人不能見。

 如是者勇猛相,以遍布三十二,是一切皆以成,便得為人中上。

私呵昧白佛言:「已得一切智,如來無所著正真覺,用幾法滅度?」佛言:「已得一切智,童孺,如來用六法滅度。何等六滅度?時童孺,如來便留五分滅度,何等為五?一者戒身,二者定身,三者慧身,四者度脫身,五者,度脫示現身,是為留五分不滅,愍傷一切人故滅度。時童孺,如來以無央數事,讚歎稱言比丘僧功德,令人布施,哀愍一切人故滅度。時童孺,如來因散身骨,令如芥子,哀傷一切人故滅度。時童孺,如來為諸菩薩,說我所以索,無上正真道者,但用愍傷一切人故滅度。時童孺,如來用十方人故,因說十二部經,令一切人各得其所,何等十二?一者聞經,二者說經,三者聽經,四者分別經,五者現經,六者譬喻經,七者所說經,八者生經,九者方等經,十者無比法經,十一者章句經,十二者行經,是為十二部經,哀護一切人故滅度。時如來因說四自歸,何等為四?一者,但取要不取識,二者,但取法不取識,三者,但取慧不取形,四者,但取正不取說,是為四自歸,已得一切智。童孺,如來以是六法滅度。」佛爾時便說偈言:

 佛爾時將滅度,為一切現安隱,為十方留五分,悉愍傷人非人,

住舍利於世間,為一切破碎骨,如芥子深栗分,其得者莫不尊。

其於是供養者,人非人快無極,於天上及人中,所生處無勤苦。

如見我供養時,滅度後及舍利,其有意清淨者,是二事無差特。

佛囑累比丘僧,於尊貴無有上,在其中大施與,受福德天與人。

留經戒十二部,佛住此於十方,諸菩薩所當行,今數習起好心。

十道地三篋經,及普明度無極,哀一切人非人,於後世作示現。

便廣說四自歸,一切無持諸法,哀世俗說是經,佛爾時便滅訖。

爾時私呵昧童孺,便於佛前說偈言:

 我亦當復取佛,善哉快無上慧,何所人聞是法,不起生菩薩意?

 今五百諸弟子,皆以來在是間,吾當令悉起意,故勸勉菩薩行。

 譬若如種樹者,從潤澤得生芽,以潤澤得長大,便與莖及與節,

 次得枝及與葉,從枝葉故得花,以有華便有實,然其後便復生。

 因是意便能信,以能作是法生,是義諦現是經,一切佛所可說。

 次得枝及與葉,然其後便復生,如是樹得長者,菩薩樹無有上。

 若欲得倚是樹,為一切作安隱,如是法為大樹,以是故為是佛,

 悉愍傷一切人,所當行菩薩行。

私呵昧白佛言:「如來滅度後有幾功德,非應儀各佛所能及?」佛言:「童孺,如來滅度後,有六功德,非應儀各佛所及也,何等為六?一者,如來滅訖後,舍利得供養,諸天龍鬼神,質諒神,執樂神,金鳥神,似人形神,胸臆行神,人非人皆來供養舍利,為作禮無有極,二者,如來滅訖後,人皆從三界,得出欲界色界無色界,三者,如來滅訖後,四輩弟子,行福供養比丘僧,四者,如來滅訖後,十二部經,悉遍布閻浮提內,五者,如來滅訖後,若邊地及諸大國,不解經法無義理處,及諸外道法,於其中當興盛。六者,如來滅訖後,若有人聞佛所行,佛神足佛變化佛智慧,多起愛,清淨恭敬起意。從是因緣,得生天上人中受福。是六功德,非應儀各佛所能及。」佛爾時便說偈言:

 以供養舍利者,得為天及與人,若供養比丘僧,常擁護諸比丘。

 住於法行法者,以過度於三界,若聞是法要者,如其時便當作,

 若邊地及諸國,人聞是無上法,若人聞佛功德,便即起菩薩意。

私呵昧白佛言:「云何無上正真道為諦?」佛:「有六法為諦,何等為六?一者,眼離色是為諦,耳鼻口身意離色是為諦。」佛爾時便說偈言:

 六非耳聲與眼,於其中了無色,不相視是為諦,其欲學當如是。

 耳與鼻不可連,是身口及與意,莫令心起是事,無所念是為諦。

無所想如為諦,諸色著當遠離,諸所有不相連,是所謂為正諦。

爾時私呵昧,便於佛前說偈言:

 快善哉無念法,何人聞不願樂?諸恐懼皆度脫,於愛欲無所著。

佛爾時便為私呵昧童孺,說偈言:

 若無禮於諸佛,亦無敬於正法,不親近於眾僧,聞是教便不喜。

 若有人無有信,亦於戒甚狹劣,以怯弱無精進,於是法便不可。

 多瞋怒蔽卒暴,志迷亂不感分,性輕易無智慮,是曹輩便不樂。

 若魔子與魔使,及邪見外道人,堅住疑在羅網,聞是言不信受。

私呵昧白佛言:「是曹輩非法器人,我當為作法器,唯願佛授吾決。」便於佛前說偈言:

 譬若壞器之人,於大法不能持,當用是愚人故,我為其作法器。

 唯願佛授我決,今至意從內發,當親近善知識,求菩薩與同志。

 其貧者我令富,不信者教令信,弊惡者令持戒,為人故皆擁護。

 常為說忍清淨,開導之使悔過,及普明度無極,蠕動類皆度脫。

 以空法教導人,令一切脫生死,授菩薩發快心,於法中所當行。

 分舍利皆悉遍,令眾生得安隱,留經戒於十方,令一切常習行。

佛告私呵昧童孺言:「過去諸佛皆授若決已,我今亦當復授汝決,今現在無央數國土諸佛,轉法輪者,是諸佛皆復授若決已。」私呵昧童孺,從佛聞所授決已,便大歡喜即住虛空,去地百四十丈。從上下來,以頭面著佛足,為佛作禮。時五百弟子見大變化,便於佛前說偈言:

儻加教哀吾等,唯願佛授我決,後五濁弊惡世,吾等輩當持法。

若數諫及罵詈,弊惡人加捶杖,爾時世有是人,我當教自悔責。

爾時世我曹等,諸苦惱皆當忍,為一切人非人,授吾等以要決。

吾等輩悉朽身,不貪惜於壽命,但願樂在空閑,於供養無所慕。

佛爾時,便為五百弟子說偈言:

 是五百諸弟子,今悉來在此間,當爾時於後世,皆當發菩薩心。

 猶當更小勤苦,於壽命當短少,當是時所在處,見供養無央數。

 我初發菩薩時,亦世世忍勤苦,若曹學當如是,便自致人中王。

 法本空無吾我,哀一切數說是,我爾時於彼世,為若等現形像。

 諸菩薩皆歡喜,讚歎言佛常在,為一切作安隱,示現人佛形像。

 一切剎與十方,今現在諸法王,佛為諸菩薩故,皆悉放大光明。

 無勝慈弘大士,今現在第四天,數勸樂諸菩薩,亦勸勉示深法。

 爾時世作行者,多有人皆發意,如宿命有餘殃,若意亂應畢罪。

  志所索無厭極,亦不能自飽滿,他餘事不樂作,常求佛菩薩行。

 諸弟子莫愁憂,雖勸苦不能久,於是世壽終後,便生上兜術天。

 當願生安隱國,壽無極法王前,妙藥王國土中,無怒佛教授處。

 常當願到彼生,於是世壽終後,便於彼得神足,悉供養諸佛前。

 行六法得自成,今佛時悉授決,皆度脫三惡道,以遠離八難處。

 諸邪道及大網,以裂壞得脫去,無所著緣一覺,於其中悉過上。

爾時五百弟子,聞佛授與決,皆大歡喜,即住虛空去地二十丈,從上來下為佛作禮,白佛言:「我等私呵昧,云何得封拜?」佛爾時便笑,無央數色色各異,從佛口出,光照無央數佛國,還繞身三匝,於頂上便不見。爾時阿難從起正衣服,右膝著地叉手,頭面著佛足,白佛言:「佛何因緣笑?旣笑當有意。」佛爾時便為阿難,說偈言:

 私呵昧在上頭,弟子中師第一,皆當共同一劫,於人中為尊雄。

 當於是賢善劫,後五濁弊惡世,悉於中畢其罪,便從是得神足。

 然其後神足具,便飛到億剎土,供養已便得佛,其佛號蓮花上。

爾時五百弟子,於佛前讚歎佛說偈言:

 今佛說吾等輩,得封拜當為佛,教一切作功德,無央數不起念。

 我爾時時法王,當住於閻浮提,菩薩者道樹經,為一切廣說法。

 若有人聞經問,便即起菩薩意,吾等輩皆勸佛,願尊雄授與決。

 今佛者一切父,常愍傷人非人,用子故加慈哀,大尊將分別說。

 當爾時於是經,然於後起恭敬,便即起菩薩意,為人故問其義。

 大尊雄為具說,菩薩意有何德?若黠人聞是法,便發起菩薩意。

佛爾時五百弟子說偈言:

 若有聞便信者,菩薩樹無上尊,我一切受與決,皆當得人中王。

 意所願勇猛大,發菩薩便直前,其志意甚清淨,便得生清淨實。

 於色欲出三界,便即起菩薩意,持是意作功德,疾得度三界去,

 一切人所作行,皆著於三界中,若其意無所著,菩薩者無有上。

 若菩薩起經意,為一切說道樹,有功德便教導,持是經能示現。

 菩薩事以具說,所當教悉以遍,其餘法不可數,其法微不可說。

 無量慧悉具足,用是故得為佛,哀愍傷一切人,常修習菩薩行。

爾時阿難白佛言:「是經名為何等?當云何奉行之?」佛語阿難「是經名菩薩道樹經,若當諷誦持之。」阿難白佛言:「何因名為菩薩道樹經?」佛語阿難:「譬如種樹稍稍生芽,後生莖節枝葉花實。如是阿難,於是經初發意菩薩,便得喜。從喜身意得休息,俱足六度無極行,變謀明德,便得無所從生法忍,具足一切智慧,轉於法輪乃至滅度,便分布舍利,住後後法用。是故阿難,是名菩薩道樹經。」佛說已,私呵昧童孺,及五百弟子,諸比丘僧及天人龍鬼,資諒神,聞經皆大歡喜,前以頭面著地,為佛作禮而去。

私呵昧經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we 的頭像
    awe

    awe部落格

    aw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