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卷第七十三

結蘊第二中,十門納息第四之三

  十二處者,謂眼處,色處,耳處,聲處,鼻處,香處,舌處,味處,身處,觸處,意處,法處。

  問:何故作此論?

  答:為廣分別契經義故。謂契經說:「有生聞婆羅門,來詣佛所,到已頂禮世尊雙足,合掌恭敬慰問佛已,退坐一面而白佛言:『喬答摩尊,常為眾說一切,云何一切?齊何施設此一切言?』佛告生聞婆羅門曰:『我說一切即十二處,所謂眼處乃至法處。』如來齊此施設一切。若有沙門婆羅門,作如是言:『我能捨佛所說一切,別更施設有一切言。』彼但有語而無實義,若還問之便不能了,後自思審轉生迷悶,所以者何?非彼境故。」契經雖作是說,而不分別其義,經是此論所依根本,彼不說者今欲說之,故作斯論。

  問:若作是說,言一切者謂十八界,或作是說,言一切者,謂五蘊及無為。或作是說,言一切者,謂四諦及虛空非擇滅。或作是說,言一切者謂名與色。如是等說,豈但有語而無實義?

  答:此中遮義不遮於文,但遮義施設,不遮文施設,佛意說言:「一切法性,皆攝入此十二處中。」若有說言:「我能施設別更有法,不攝在此十二處中。」彼但有語而無實義,非佛意說十二處外,無名色等差別法門,然佛所說十二處,最上勝妙非餘法門。

  問:何故此教最上勝妙?

  答:此是處中說,攝一切法故。十八界教,雖攝一切法,而是廣說難可受持。五蘊教非唯略說,難可解了,而亦不能攝一切法,以蘊不攝三無為故。唯佛所說十二處教,攝諸法處非廣非略。是故說為為最上勝妙,故作是言。若欲觀察諸法性相,當依如是十二處教。若依如是十二處教,觀察諸法所有性相,便生十二爾焰智光,復現十二實義影像,如人瑩拭十二明鏡,懸在諸方,若入其中,便現十二自身影像,一一有情身中,有十二處可得。

  問:若一身中有十二處,云何建立十二處耶?

  答:以彼自性作用別故,謂十二處雖在一身,而十二種自性,作用有差別,故非互相雜,如一室內有十二人,伎藝各別,雖同一室,而有十二自性作用。復次,以二事故立十二處,一,以所依即眼等六,二,以所緣即色等六。復次,以三事故立十二處,一,以自性,二,以所依,三,以所緣。自性故者,謂立眼處乃至法處。所依故者,謂立眼處乃至意處。所緣處者,謂立色處乃至法處,如是名為諸處自性,我物自體相分本性。

  已說處自性,所以今當說。

  問:何故名處?處是何義?

  答:生門義是處義,生路義藏義,經義殺處義,田義池義流義海義,白義淨義,是處義應知。

  此中生門義是處義者,如城邑中出生諸物,由此長義諸有情身,如是所依及所緣內,出生種種心心所法,由此長養染淨相續。

  生路義是處義者,如道路中通生諸物,由此長養諸有情身,如是所依及所緣內,通生種種心心所法,由此長養染淨相應。

  藏義是處義者,如庫藏中,有金銀等寶物積集,如是所依及所緣內,有心心所諸法積集。倉義是處義者,如耑倉中,有稻麥等諸穀積集,如是所依及所緣內,有心心所諸法積集。經義是處義者,如織經上編布諸緯,如是所依及所緣上,遍布種種心心所法。殺處義是處義者,如戰場中,斷百千頭令墮於地,如是所依及所緣內,有無量種心心所法,為無常滅之所滅壞。田義是處義者,如在田中,有無量種苗稼生長,如是所依及所緣內,生長種種心心所法。

池義是處義者,如有問言:「水從何池出?何處道不通?何處攝世間,苦樂等皆盡?」世尊告曰:「眼耳鼻舌身,意及諸餘處,此攝名及色,能令無有餘,水從此池出,此處道不通,此處攝世間,苦樂等皆盡。」流義是處義者,如有問言:「諸處將流泄,以何能制防?若從彼已流,誰復能偃塞?」世尊告曰:「諸處將流泄,正念能制防,若從彼已流,淨慧能偃塞。」海義是處義,如世尊說:「苾芻當知,諸有情物以眼為海,現前諸色是彼濤波;於色濤波自制抑者,能度眼海,得免洄澓,邏剎裟等種種嶮難,乃至意法廣說亦爾。」白義是處義者,謂眼等處麁顯明了。淨義是處義者,謂眼等處貞實澄潔,是謂生門乃至淨義,外論說此名勃路拏,如摩健地迦,出家外道說:「喬答摩說諸勃路拏,皆來入我呪術章句,勃路拏聲含二種義,一,根本義,二,能作義,以十二處與心心所,為根本故,及能作動心心所故。」已總說處立名所因,今當一一別說其相。

問:眼處云何?

答:諸眼於色已正當見,及彼同分是名眼處;已見色等言,如界中已釋,乃至意處應知亦爾。

問:色處云何?

答:諸色為眼已正當見,及彼同分是名色處,已所見等言,如界中已釋,乃至法處應知亦爾。

問:若十色處,法處少分皆體是色,何故唯一名色處耶?

答:唯此一處色相麁顯,易見易了故名色處,餘處不爾故立別名。復次,唯此一處是二眼處,謂肉眼天眼,故名色處,餘處不爾故立別名。復次,唯此一處是三眼處,謂肉天眼聖慧眼,故名色處,餘處不爾故立別名。復次,唯此一處是二眼境,眼識所緣故名色處,是故尊者妙音說曰:「若二眼境眼識所緣,立色處名,餘處不爾。」復次,若有麁細長短此彼,方處可了,立色處名,餘處不爾故非色處。復次,若形相大及可積聚,易了知者立色處名,餘處不爾故非色處。復次,若可種植增長易了,立色處名,餘處不爾故非色處。種植增長通內外分,外分種植謂下種時,增謂萌芽時,長謂莖葉花果時。內分種植謂羯剌藍位,增謂頞部曇位,長謂閉尸鍵南,鉢羅奢佉等位。復次,若可施設為方隅性,立色處名,餘處不爾故非色處。唯於色處,施設一切方隅自性,非餘處故。復次,若可施設踰繕那性,立色處名,餘處不爾故非色處。唯於色處,施設一切踰續繕那性,非餘處故。復次,若能覆蓋諸餘色法,如巾帽者立色處名,餘處不爾故非色處。唯有色處,能總覆蓋諸餘色法,非餘處故。復次,若處具有形色顯色,立色處名,餘處不爾故非色處。復次,若處具有二十種色,或二十一立色處名,餘處不爾故非色處。

問:何故名觸處?為是可觸故名觸處?為體是觸故名觸處?為觸所緣故名觸處?設爾何失?三皆有過所以者何?若是可觸故名觸處,極微展轉既不相觸,如何觸處是可觸耶?若體是觸故名觸處,大種造色非觸自性,如何觸處體是觸耶?若觸所緣故名觸處,此亦是餘心心所境,如何但說觸所緣耶?

答:應作是說,此是可觸故名觸處。

問:極微展轉既不相觸,如何觸處是可觸耶?

答:應作是說,此是可觸故名觸處。

問:極微展轉既不相觸,如何觸處是可觸耶?

答:依世俗說不依勝義,謂世共說,眼所受境名可見,耳所受境名可聞,鼻所受境名可嗅,舌所受境名可嘗,身所受境名可觸,意所受境名可知,是故可觸故名觸處。復次,緣生身識故名觸處,如契經說:「身觸為緣生於身識,此是勝義了別境心,故此所緣名為觸處。」復次,名觸處亦名養處,由此長養諸餘色法,令增盛故。如能增喜名為喜處,此能長養故名養處。尊者世友作如是說:「極微展轉互相觸不?答:互不相觸,若相觸者,即應住至第二剎那。」大德說曰:「一切極微實不相觸,但由無間假立觸名。」有作是說:「極微展轉實不相觸,亦非無間,但和合住彼此相近,假立觸名。」

問:十二處體無非是法,何故唯一立法處名?

答:雖十二處體皆是法,而但於一立法處名,亦無有失,有譬喻故。如十八界體雖皆法,而但於一立法界名。又如十智雖皆緣法,而但於一立法智名。又如七覺支,雖皆能擇法,而但於一立擇法覺支名。又如六隨念,雖皆緣法,而但於一,立法隨念名。又如四念住,雖皆緣法,而但於一立法念住名。又如四證淨,雖皆緣法,而但於一立法證淨名。又如四無礙解,雖皆緣法,而但於一,立無礙解名。又如三寶三歸,雖體皆法,而但於一,立法寶法歸名。此亦如是,雖十二處體皆是法,而但於一立法處名,亦無有失。

復次,法處有一名,餘處有二名,一名者謂共名,以十二處皆是法故。二名者謂共不共名,共名如前,不共名諸謂眼處等,欲令易了顯不共名。法處更無不共名故,但顯共名,故名法處。復次,生有為法生相,唯在此處攝,故獨名法處。復次,四有為相,是一切法印封標幟,簡別有為異無為故,彼相唯在此處攝故,獨名法處。復次,名句文身詮表,顯示諸法性相,令易解了,彼三唯在此處攝故,獨名法處。復次,如諸窓牖通風行故,名風行處。法處亦爾通生諸法,故名法處。諸煩惱業及定慧等,能生一切有為法故,及能通證無為法故。復次,達一切法皆空非我,空解脫門在此處攝,故名法處。復次,達一切法皆空非我,空解脫門在此處攝,故名法處。

問:能執諸法為我我所,薩迦耶見亦此處攝,如何此處不名我處?

答:薩迦耶見是虛妄執,不稱諸法實相而解,是故此處不立我名,空解脫門證法實相,是故此處依彼名法。復次,擇滅涅槃是常是善,不變不易;生老病死所不能壞,是勝義法,彼法唯在此處攝故,獨名法處。復次,分別諸法自相共相,安立諸法自相共相,破自性愚及所緣愚,於一切法不增不滅,如實解慧唯此處攝,故名法處,餘處不爾故別立名。復次,此攝多法故名法處,攝多法者謂於此處,有色非色法,相應不相應法,有所依無所依法,有所緣無所緣法,有行相無行相法,有警覺無警覺法,有為法無為法,餘處不爾故別立名。復次,此處對意故名法處,謂眼等處唯對色等,唯有意處對一切法故。對意者別得通名,由如是等種種因緣,十二處中一名法處。

別說諸法一一相已,今應復說諸處次第。

問:何故世尊先說內緣,後說外處?

答:以依六識所依所緣,次第說故。

問:何故世尊,於六內處先說眼處,乃至後說意處?於六外處先說色處,乃至後說法處?

答:隨順文詞詮表相故,復次,隨順說者,受者持者次第法故。復次,隨順麁細次第法故,謂六內處眼處最麁,是故前說。乃至意處最細,是故後說。六外處中色處最麁,是故前說,乃至法處最細,是故後說。復次,依定不定次第說故。六內處中,前五定取現在境,故前說。意處取境不決定,故後說。謂以三世及無為法,或總或別為所取故;前五處中,前四定取所造色,故前說;身處取境不決定,故後說,謂以能造及所造色,或總或別為所取故。前四處中,於所取境遠,速明者前說,此相違者後說,依內六處前後次第說,外六處次第亦爾。復次,依處上下次第說故。謂一身中眼處最上,耳處次下鼻處次下,舌處次下身多在下,意無方處故最後說;依六內處前後次第說,六外應知亦爾。復次,依諸有情展轉相遇,禮儀次第故作是說,謂相遇時,先互相見次與言論,次奉香花次設飲食,次授細妙臥具等事,由此最後互相得意,故十二處次第如是。

卷第九十九

智蘊第三中,他心智納息第三之一

  有十四種,通果心心所法,皆是他心智所應取境,謂欲界初靜慮,各有四靜慮果;第二靜慮,有後三靜慮果;第三靜慮,有後二靜慮果;第四靜慮,唯有第四靜慮果。

  問:初靜慮他心智,於欲界四靜慮,通果心心所法,能知幾種?

  有作是說,能知四種,所以者何?一切皆是欲界攝故。復有說者,唯能知初靜慮果,不知餘三,所以者何?如不知因果亦爾故。諸他心智於地度根度,補特伽羅度,心心所法皆不能知。於地度心心所法,不能知者,謂初靜慮他心智,不能知第二靜慮,以上心心所法;乃至第三靜慮他心智,不能知第四靜慮,以上心心所法。於根度心心所法,不能知者,謂鈍根者他心智,不能智利根者,心心所法。於補特伽羅度,心心所法不能知者,謂有學他心智,不能知無學心心所法。

  問:一切無學他心智,皆能知一切,有學心心所法耶?

  答:不也。謂時解脫他心智,不能知見至心心所法。見至他心智,亦不能知,時解脫心心所法,所以者何?時解脫他心智,於見至心心所法,根度故不知。見至他心智,於時解脫心心所法,補特伽羅度故不知。

  問:有學上地他心智,無學下地他心智,此二為得互相知耶?

  答:不也。所以者何?有學上地他心智,於無學下地他心智,補特伽羅度故不知。無學下地他心智,於有學上地他心智,地度故不知。

  問:聲聞上地他心智,如來下地他心智,此二為得互相知耶?

  答:不也,所以者何?聲聞上地他心智,於如來下地他心智,根度故不知。如來下地他心智,於聲聞上地他心智,地度故不知。獨覺望餘乘,准前義應說。如來無漏心心所法,及未曾得有漏心心所法,俱非他心智現所取境。曾得有漏心心所法,佛欲令他知者即知,謂佛若欲,令鈍根者知我心;非利根者,則蛇奴等亦知佛心,舍利子等皆不能知。若欲令傍生趣等知我心,非人天趣,則旁生趣等亦知佛心,人及天趣皆不能知,云何知然?契經說故,謂契經說:「一時佛住廣嚴城,彌猴池側重閣精舍,時諸苾芻以世尊鉢,及彼自鉢皆置露處,有一彌猴下娑羅樹,來趣鉢所,時苾芻,恐彼損鉢競驅逐之。佛言:『汝等不應驅逐,彼有別意須臾當知。』時彼彌猴取世尊鉢,徐還上樹成滿流蜜,安庠而下持奉世尊。以有蟲故世尊不受,佛起曾得有漏心品,令彼去蟲;彌猴即知退住一處,擇去蟲已來奉世尊,未作淨故佛復不受。佛起曾得有漏心品,令彼以水遍灑作淨,彌猴即知,退住一處以水作淨,還奉世尊,於是世尊哀愍為受。彌猴歡喜踊躍無量,舞蹈卻行墮坑而死,乘斯福業得生人中,長大出家勤修梵行,不久便獲阿羅漢果,世共號為獻蜜上座,尊者論力由彼因緣,以妙伽他而讚佛曰:

    無上天人調御士,能令惡趣亦知心,若住甚深微妙定,乃至人天不能了。

  佛他心智能知三道,獨覺他心智能知二道,聲聞他心智能知一道。

  問:佛得緣佛他心智不?

  答:不得,所以者何?無二如來俱出世故。復有說得,此說能緣不說現起。

  問:獨覺得緣獨覺他心智不?

  答:麟角喻者唯佛應知,眾出獨覺,決定得緣獨覺他心智,此說能緣亦說現起。聲聞亦定得,緣聲聞他心智,此亦說能緣,亦說現起。異生定得,緣異生他心智,如眾出獨覺及諸聲聞說。有作是說,麟角喻獨覺,亦定得緣麟角喻,獨覺他心智,亦說能緣現起;餘世界中,有麟角獨覺出世,無理遮故。唯佛無漏心心所法;及未曾得,有漏心心所法,定無他心智,能緣現起者。無色界一切心心所法,定非他心智所緣,非其境故。

卷第一百

智蘊第三中,他心智納息第三之二

  諸有情類,有流轉者有還滅者,流轉者謂更受生,還滅者謂趣涅槃。若諸有情生欲色界,及諸異生生無色界,修他心智者,於彼心心所法,由二事故得他心智,一者能緣二者現起。若諸有情已般涅槃,及諸聖者生無色界,修他心智者,於彼心心所法,由一事故得他心智,謂但能緣不能現起。

  問:若諸聖者生無色界,能修下地他心智不?

  有說不修,以彼畢竟無起義故。評曰:應作是說,雖心不起而彼得修,生上能修下無漏故。如法智品不違理故,異生生彼無修此義。或有心心所法,是佛他心智境,非獨覺聲聞;或有心心所法,是佛獨覺他心智境,非諸聲聞。或有心心所法,是佛獨覺聲聞他心智境,如契經說:「苾芻當知,大雪山中有如是處,彌猴與人俱不能行;有如是處,彌猴能行人不能行;有如是處,彌猴與人二俱能行。」此契經中大雪山者,顯所知法;如是處者,顯在見道十五剎那,彌猴顯獨覺,人顯聲聞;能行不能行,顯諸他心智。

  然他心智,能知同類心心所法,非不同類,謂有漏者知有漏,無漏者知無漏,曾得者知曾得,未曾得者知未曾得,法智品者知法智品,類智品者知類智品,聲聞他心智於見道,唯能知二剎那心;獨覺他心智於見道,唯能知三剎那心;佛他心智於見道,次第能知十五剎那心,所以者何?佛他心智,不由加行而現在前。獨覺他心智,由下加行而得現前;聲聞他心智,由中加行或上加行,方現前故。

  謂修觀者將入見道,聲聞欲知彼見道心,先修法智品,他心智加行。彼修觀者既入見道,此他心智加行已滿,便能知彼二剎那心,謂苦法智忍,及苦法智俱心。彼修觀者入類智品,聲聞復修類智品,他心智加行,經十三剎那加行方滿,乃能知彼第十六心,謂本欲知第三心,今乃知彼第十六心,是故聲聞他心智,唯知見道初二心。

  若修觀者將入見道,獨覺欲知彼見道心,先修法智品他心智加行。彼修觀者既入見道,此他心智加行已滿,便能知彼二剎那心,謂苦法智忍,及苦法智俱心。彼修觀者入類智品,獨覺復修類智品,他心智加行,經五剎那加行方滿,乃知彼第八心,謂本欲知彼第三心,今乃知彼集類智俱心。有說,知彼第十五心,經十二剎那加行滿故。有說,獨覺能知四心,謂知初二,及第八第十四心。有餘師說,能知初二,及第十一第十二心,即滅類智忍,及滅類智俱心。佛他心智不由加行故,具知彼見道,十五剎那心。

  佛智於三道,皆能知自相共相;獨覺智於獨覺聲聞道,能知自相共相;於佛道能知共相,非自相。聲聞智於聲聞道,能知自相共相,於佛獨覺道,能知共相非自相。

  問:聲聞入現觀時,於佛獨覺道能現觀不?設爾何失?若能現觀,云何聲聞他心智,不能知佛及獨覺心?若不能現觀,云何亦得緣彼證淨?又應現觀時,不遍觀道諦。

  答:應作是說,聲聞入現觀時,於佛獨覺道,亦能現觀。

  問:若爾,云何聲聞他心智,不能知佛及獨覺心?

  答:入現觀時知彼共相,非自相故。能現觀他心智,唯知自相故,彼他心智,不知佛及獨覺心。

  問:一有情相續中,所有他心智,能知一切有情,隨其所應心心所法,此智於彼為知總物類,為知別剎那?設爾何失?若知總物類,非別剎那者,於別剎那云何能知?若知別剎那者,云何此智所依非多?

  謂我他心智聚,有二十一法,緣一有情一剎那受。如一剎那受,一切剎那受亦爾。如受剎那無量無邊,諸餘一切心心所法,剎那亦爾。如一有情心心所法,剎那無量無邊,諸餘一切有情,心心所法剎那亦爾。如是我心心所法則為多,餘一切有情由智多故,所依亦多。有作是說,知總物類非別剎那。

  問:若爾,於別剎那云何能知?

  答:無有是處,然為分別,假使能知物類智盡,於餘剎那不復欲知,設復欲知亦不能知。智若未盡欲知即知。又物類智於諸剎那,不欲別知,設欲別知亦不能知。諸欲知者唯於物類,復有說者知別剎那。 

  問:若爾,云何此智所依非多?

  答:無如是失此彼等故。如我他心智聚,二十一法,有無量無邊剎那,於餘一切有情,一切心心所法,一一剎那別別能緣,如是諸餘一切有情,他心智聚,亦各有無量無邊剎那,於餘一切有情,一切心心所法,一一剎那別別能緣,故智所依無偏多失。

  評曰:應知此中後說為善,心心所法所緣定故。

卷第一百一

智蘊第三中,他心智納息第三之三

  傍生趣亦有生處得智,能知他心等,云何知然?昔有女人置兒一處,作餘事業,時有一狼持其兒去,傍人為逐語彼狼言:「汝今何緣將他兒去?」狼遂報曰:「其母過去五百生中,常害我子,我亦過去五百生中,常害彼子,怨怨相報于今未息。彼若能捨我亦捨之。」傍人便告彼兒母曰:「汝若惜子當捨怨心。」女人報言:「我已捨矣!」狼觀女意都不捨怨,但恐害兒妄言已捨,遂害其子捨之而去。

  問:傍生何時知他心等?

  答:初中後位皆悉能知。

  問:彼住何心知他心等?善耶染汙耶?無覆無記耶?

  答:三種皆能知。

  問:為住意識?為住五識知他心等?

  答:唯住意識。

  問:為住威儀路心?為住工巧處心?為住異熟生心,知他心等?

  答:三種皆能知。

  彼亦現起工巧處心故,彼異熟生心,亦識亦有故,非如地獄,決定不受善異熟果,鬼趣亦有生處得智,知他心等,云何知然?昔有女為為鬼所魅,羸瘦將死。呪師問鬼:「汝今何為惱此女人?」鬼便報言:「此女過去五百生中,常害我命,我亦過去五百生中,常害彼命,怨怨相報于今未息,彼若能捨我亦捨之。」呪師因報彼女人曰:「汝若惜命當捨怨心。」女人報言:「我已捨矣!」鬼觀女意都不捨怨,恐命不全妄言已捨,遂斷其命捨之而去。

  問:鬼趣何時知他心等?

  答:初中後位皆悉能知。

  問:彼住何心知他心等?善耶染汙耶?無覆無記耶?

  答:三種皆能知。

  問:為住意識?為住五識知他心等?

  答:唯住意識。

  問:為住威儀路心?為住工巧處心?為住異熟生心,知他心等?

  答:三種皆能知,如傍生趣說。天趣亦有生處得智,知他心等,然微細故不別說之。餘如傍生鬼趣廣說。人趣中無生處得智,知他心等,所以者何?非田器故。有勝覩相,聞語智等所覆損故,有他心通及願智等,所映蔽故。

  問:誰生處得智,知幾趣心耶?

  有作是說,各唯自知。復有說者,地獄唯知地獄,傍生知二,鬼趣知三,天趣知五。施設論說:「哀羅筏拏善住龍王,知天心者,是比相智知,非生處得智。」

  評曰:應作是說,於四趣中生處得智,各知五趣於理無違。

  問:人趣亦有,本性念生智類,應能知他心等,何故不說?

  答:應說而不說者,當知此義有餘。復次,少故不說,謂人趣中,得此智者極少有故,而不說之。有作是說,本性念生智類,不能現知他心心所法,故此不說。有他心智,亦現知他心心所法,謂若智修所成,是修果依止,修已得不失,能現知他現在,欲色界心心所法,或無漏心心所法,此是現在他心智通,廣如前說。有非他心智,亦非現知他心心所法,謂除前相,相謂所名乃至廣說。謂行蘊中,總除三世他心智通,及除現在覩相,聞語,生處得智,能現知他心心所者。諸餘行蘊及四蘊全,并無為法,作第四句。

  諸宿住隨念智,皆現憶知諸宿住事耶?

  答:應作四句,此中宿住隨念智通三世;現憶知諸宿住事者,唯現在;然通宿住隨念智,及非宿住隨念智,故有四句。有宿住隨念智,非現憶知諸宿住事,謂過去未來宿住隨念智,此有宿住隨念智相,而無現憶知諸宿住事用,諸過去者作用已滅故,未來者有作用故。有現憶知諸宿住事,非宿住隨念智,謂如有一,得本性念生智,或得如是生處得智,能現憶知諸宿住事。本性念生智,現憶知宿住事者,唯人趣有,餘四趣中無此智故;生處得智,能現憶知諸宿住事者,謂地獄等有,其事云何?且地獄中如契經說:「地獄有情互相謂言:『奇哉自誤,我等過去,曾聞沙門婆羅門說:「諸欲過患,能引未來可怖畏事,汝等應斷。」我等雖聞而不信用,今因彼欲受斯劇苦。』」

  問:彼於何時憶宿住事?

  答:初生地獄未受苦時,若受苦已,次前滅事尚不能憶,況久滅事而能憶知!

  問:彼住何心憶宿住事?

  答:住善染汙無覆無記,皆能憶知;於六識中唯住意識,於三無記中唯住威儀路。

  問:彼生處得智,能憶知幾生?

  答:能憶知一生,謂從彼歿來生此者。有說,乃至知五百生,傍生趣有生處得智,能現憶知宿住事者,如契經說:「有螺音狗昔為梵志,名力提那,憶宿住事,子令昇座食飯示寶,皆隨其言。」

  問:彼於何時憶宿住事?

  答:初中後位皆能憶知。

  問:彼住何心憶宿住事?

  答:住善染汙無覆無記,皆能憶知。於六識中唯住意識,三無記中通住三種。

  問:彼生處得智,能憶知幾生?

  有作是說,唯憶一生,謂從彼歿來生此者。

  評曰:應作是說,能憶多生,如狼憶知五百生事,鬼趣亦有生處得智,能現憶知宿住事者,如伽他說:

    我昔集珍財,以法或非法,他今受富樂,我獨受貧苦。

  問:彼於何時憶宿住事?

  答:初中後位,皆能憶知。

  問:彼住何心憶宿住事?

  答:住善染汙無覆無記,皆能憶知,於六識中唯住意識,三無記中通住三種。

  問:彼生處得智,能憶知幾生?

  有作是說,唯憶一生,謂從彼歿來生此者

  評曰:應作是說,能憶多生,如鬼憶知五百生事,天趣亦有生處得智,能現憶知宿住事者,如伽他說:

    我施誓多林,蒙大法王住,賢聖僧受用,故我心歡喜。

  問:彼於何時憶宿住事?

  答:初中後位皆能憶知。

  問:彼住何心憶宿住事?

  答:住善染汙無覆無記,皆能憶知。於六識中唯住意識,三無記中通住三種。

  問:彼生處得智,能憶知幾生?

  有作是說,唯憶一生,謂從彼歿來生此者。

  評曰:應作是說,能憶多生,人趣中無生處得智,憶宿住事,非田器故;為本性念生智等,所損覆故,為宿住隨念通,及願智等所映蔽故。有宿住隨念智,亦現憶知諸宿住事,謂若智修所成,是修果依止,修已得不失,能現憶知諸宿住事,種種相狀及所言說,此是現在宿住隨念智通,廣如前釋。

  有非宿住隨念智,亦非現憶知諸宿住事,謂除前相,相謂所名乃至廣說。謂行蘊中,總除三世宿住隨智通,及除現在本性念生智,生處得智,能現憶知宿住事者,諸餘行蘊及四蘊全,并無為法作第四句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we 的頭像
    awe

    awe部落格

    aw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