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卷八

三障品

問曰:「經中說三障,業障,煩惱障,報障,何者是耶?」

答曰:「若諸業煩惱及報,能障解脫道,故名曰障。」

問曰:「何者能障?」

答曰:「施戒修善回向三有,此能障道,又定受報業,是亦為障,如經中說:『若此人必定集受報業,則不入正位,是名業障。又若人煩惱厚利增上,常在心中,是煩惱障;又若人煩惱不可除遣,如不能男等欲,亦名煩惱障。又若地獄等罪惡生處,及隨所生處,不能修道,皆名報障。』」

五戒品

佛說優婆塞有五戒。

問曰:「有人言,具受則得戒律儀,是事云何?」

答曰:「隨受多少皆得律儀,但取要有五。」

問曰:「離繫縛等,何故不名為戒,而但說不殺等耶?」

答曰:「是眷屬故。」

問曰:「何故不說斷婬,而但說不邪婬耶?」

答曰:「白衣處俗難常離故,又自婬其妻,不必墮諸惡趣,如須陀洹等,亦行此法,是故不說全斷婬欲。」

問曰:「離兩舌等,何故不名為戒?」

答曰:「是事微細難可守護,又兩舌等是妄語分,若說妄語則已總說。」

問曰:「飲酒是實罪耶?」

答曰:「非也,所以者何?飲酒不為惱眾生故,但是罪因,若人飲酒則開不善門。是故若教人飲酒,則得罪分,以能障定等諸善法故,如植眾果必為牆障,如是四法是實罪,離為實福,為守護故結此酒戒。」

七不善律儀品

七不善律儀,謂殺,盜,邪婬,兩舌,惡口,妄言,綺語。若人於此七事,若具足若不具足,皆名不善律儀人。

問曰:「何者成就不善律儀?」

答曰:「成就殺不善律儀,謂屠殺等;成就盜者,謂劫賊等;成就邪婬,謂非道行婬及婬女等;成就妄語,謂歌舞伎兒等;成就兩舌,謂喜讒謗及讀誦讒書,遘合國事等;成就惡口,謂獄卒等,亦以惡口自活命等;成就綺語,謂合集言辭令人笑等。有人言,諸王宰將治王事者,常成就此不善律儀,是事不然,所以者何?若人作罪相續不息,是名成就不善律儀,王等不爾。」

問曰:「云何得此不善律儀?」

答曰:「隨行惡業時得。」

問曰:「為從所殺眾生得此律儀?為從一切眾生得耶?」

答曰:「從一切眾生得。如人持戒,於一切眾生得善律儀,不善律儀亦如是。若隨殺眾生,得二種無作,一,殺罪所攝,二,不善律儀所攝。於餘眾生,得不善律儀所攝。」

問曰:「是不善律儀,幾時成就?」

答曰:「乃至未得捨心,則常成就。」

問曰:「若人從下軟心,得不善律儀,若貪等心得,是人常如是成就,為更得耶?」

答曰:「隨心隨煩惱因緣,更得此不善律儀;念念常得,於一切眾生得起七種,是七種有上中下故,有二十一種;如是念念,常於一切眾生邊得。」

問曰:「是不善律儀,云何得捨?」

答曰:「隨受善律儀時捨,死時亦捨。又發心從今日,更不復作,爾時亦捨。有論師言轉根時捨,是事不然,所以者何?不能男等亦得成就,毘尼中亦說:『若比丘轉根不失律儀。』當知不以轉根故捨。」

問曰:「五道中,何道眾生成就不善律儀?

答曰:「但人成就,不在餘道。有人言,師子虎狼等,常以惡業活命,亦應成就。」

七善律儀品

七善律儀,不殺乃至不綺語。

問曰:「於非眾生數,得是善律儀不?」

答曰:「得,但要因眾生。是善律儀有三種,戒律儀,禪律儀,定律儀。」

問曰:「何故不說無漏律儀?」

答曰:「無漏律儀,在後二中攝,故不別說。有論師言,更有斷律儀,謂離欲界時,得善律儀,以斷破戒等惡故,名曰斷;而實一切律儀皆三中攝。」

問曰:「諸外道等,得此戒律儀耶?」

答曰:「得。此人亦以深心,離諸惡故。戒師教言:『汝從今日,不應起殺等罪。』」

問曰:「餘道眾生,得此戒律儀不?」

答曰:「經中說:『諸龍等,亦能受一日戒。』故知應有。」

問曰:「有人言,不能男等無戒律儀,是事云何?」

答曰:「是戒律從心邊生,不能男等亦有善心,何故不得?」

卷九

過患品

問曰:「不善業有何過患?」

答曰:「以不善業故,受地獄等苦。如經中說:『殺生因緣故隨地獄,若生人中則受短命,如是乃至邪見。又以不善業因緣故,久受苦惱,如阿鼻地獄,過無量歲壽命不盡。又眾生所有一切諸惡敗壞,衰惱皆由不善。又未曾見不善業,有大益利,如屠獵師等,終不以此業而得尊貴。汝意或謂,以壞賊因緣而得富貴,是事先三業品中已答。又行不善者,受呵責等諸苦惱分,又令他人得所惡事,名為凶暴,是故應離此不善業。

又經中說:『殺有五失,人所不信得惡名聞,遠善近惡死時生悔,後墮惡道。又殺生因緣樂少苦多;又行不善業染污人心,世世積集久則難治;又行不善者,從冥入冥,流轉三塗永不得出。又行不善者空受人身,如採藥雪山而收毒草,是為極愚。如是以十善道,乃得人身,但不行善尚為大失,況起惡業?又行不善者,雖自愛身而實不自愛,雖自護身實非自護,以起自惱業因緣故。又是人遇身猶如怨賊,自令苦故。又若行不善,則自賊身況他人耶?又行不善業,今雖不現果報則著,是故雖少亦不可不信,如毒雖少亦能害人;如債雖少漸漸滋息;又為惡於人,人常不忘,是故為作雖久遠,亦不可信。

又行不善者,名為失樂;以行不善故,失人天樂;不樂樂者愚之甚也。又行不善者苦劇可愍,現受心悔等苦,後則受惡道苦。又不善業果,飛虛隱海無得脫處,如金鎗追佛。又一切不善,皆由癡起,故有智者不應隨也。又經中說:『放逸如怨能害善法,故不應隨。』又不善業,諸佛菩薩應真賢聖,五通神仙及明罪福者,無不呵毀,故不應造。又現見惡心熾盛,則情志迷亂,惱悶痛苦而色變異,人不喜見,況起身口?以此等緣故,知不善有無量患。」

明業因品

論者言:「已略說諸業,業是受身因緣,身為苦性故應滅之。欲滅此身常斷其業。以因滅故果亦滅故。知因形有影,形滅則影滅,是故若欲滅苦,當勤精進斷此業因。」

煩惱相品

論者言:「已說諸業,諸煩惱今當說,垢心行名為煩惱。」

問曰:「何謂為垢?」

答曰:「若心能令生死相續,是名為垢。此垢心差別,為貪恚癡等。是垢名為煩惱,亦名罪法亦名退法,亦名隱沒法,亦名熱法亦名悔法,有如是等名。是垢心修集則名為使,非但垢心生時名使。煩惱名貪恚癡疑憍慢,及五見。此十差別有九十八使。貪名喜樂三有,亦喜樂無有,是名為貪。如經中說:『欲愛,有愛,無有愛,無有名斷滅,眾生為苦逼,欲滅陰身以無為樂。』」

問曰:「喜樂是受相,非貪相也,如經中說今喜後喜義,言今世受樂後亦受樂;又說今憂後憂義,言今世受苦後亦受苦。又如天問中言:『有子則喜。』佛答:『有子則憂。』如是等。」

答曰:「貪為喜分,如經中說:『受因緣愛樂受中貪使;揣食中有喜有貪,喜盡故貪盡。當知貪為情分,是則無咎。』何以知之?如經中說:『集諦者,謂渴是也,何謂為渴?謂欲得後身是渴。何相?謂依貪欲得種種。』」

問曰:「若說欲得後身,是渴相者,何故復說,依止於貪欲得種種?」

答曰:「更有渴相,若言欲得種種,是總說相,欲得後身是別相說,離欲人亦有欲得種種,謂渴欲得水等,是非集諦所攝,若依止貪欲得後身,是渴名集諦所攝。」

問曰:「若渴亦是喜,貪亦是喜,何故說依止貪耶?」

答曰:「初生名渴,增長名貪,故言依止,如經中說:『喜繫世間,是故喜即是貪。』又經中說:『除滅貪憂諸不善法,是中貪即是喜,憂即是瞋。如說瞋為憂,則知亦說喜為貪。是故十八意行中,不說煩惱但說諸受,故知喜分是貪。又凡夫離貪,不能受樂,離瞋不能受苦,離癡不能受不苦不樂,何以知之?第三受中說:「凡夫人於此受中,不知集不知滅,不知味不知過,不知出,故於不苦不樂受中,無明使使。是凡夫人常不知此五種法,故常於不苦不樂受中,為無明使使。無明使者,即是不知性受行也,如是凡夫苦樂心行,亦即是貪恚。又若初來在心名受,增長明了名為煩惱。又下軟心名受,即此心增上,名曰煩惱。」

無明品

論者言:「隨逐假名名為無明,如說凡夫隨我音聲,是中實無我,無我所,但諸法和合,假名為人,凡夫不能分別,故生我心;我心生即是無明。……」

問曰:「無明有何等過?」

答曰:「一切衰惱皆由無明,所以者何?從無明生貪等煩惱,從煩惱起不善業,從業受身,受身因緣得種種衰惱,如經中說謂:『無明所覆愛結所繫,受諸有身。』又師子吼經中說:『諸取皆以無明為本。』又偈說:『所有諸惡處,若今世後世,皆無明為本。』故從貪欲,起一切煩惱過,皆從無明有,以從無明生一切煩惱故。凡夫以無明故,受五陰不淨;無常苦空無我,何有智者受此諸苦?又正思惟故,能捨五陰,如經中說:『若知我心是邪顛倒,則不復生,故知以無明因緣故縛,明因緣故解。』」

卷十一

雜問品

論者言:「一切煩惱多十使所攝,是故當因十使而造論,十使者,貪恚慢無明疑,及五見。」

問曰:「十煩惱大地法,所謂不信,懈怠,忘憶,散心,無明,邪方便,邪念,邪解,戲調,放逸,是法常與一切煩惱心俱,此事云何?」

答曰:「先已破相應,但心法一一生,是故不然。又此非道理,何以知之?或有不善心,與不善信俱;或有不善心而無信,精進等亦如是。故知非一切煩惱心中,有此十法。又汝說睡,掉在一切煩惱心中,是亦不然,若心迷沒,爾時應有睡,不應在調戲心中,有如是等過。」

問曰:「欲界中具十煩惱,色無色界除瞋,餘殘一切,是事云何?」

答曰:「彼中亦有嫉妒等,何以知之?經中說:『有梵王語諸梵言:「汝等勿詣瞿曇沙門,汝但住此,自得盡老死邊。」』是名嫉妒。有嫉妒故亦應有瞋。又經說:『梵王捉一比丘,手牽令出謂言比丘:「我亦不知四大,何處無餘盡滅?」如是以諂曲心誑諸梵眾。』是名諂曲。若言我是尊貴造萬物者,是名憍逸。如是等,彼間亦有有如是等,惡煩惱故,當知亦有不善。有論師言:『若貪父母及和尚阿闍梨等,是名善貪;貪他物等名不善貪,不為損益他人,名無記貪。瞋不善法及惡知識等,是名善瞋;若瞋善法及瞋眾生,名不善瞋;若瞋非眾生物,名無記瞋。若依慢斷慢,是名善慢;輕他眾生名不善慢,無明等亦如是。』又論師言:『若善不名煩惱。』」

問曰:「欲界身見說名無記,所以者何?若身見是不善,一切凡夫皆生我心,不可令盡墮地獄,故說無記,是事云何?」

答曰:「身見是一切煩惱根本,云何名無記耶?又此人墮,為他人說有神我,爾時,云何常名無記?邊見亦如是。」

問曰:「若轉人邪見,令墮疑中,此人是不善耶?」

答曰:「此人非是不善,所以者何?寧墮疑中不入邪定。」

問曰:「有人言,欲界繫煩惱,一切能使欲有相續,色無色界繫亦如是,是事云何?」

答曰:「但愛能令諸有相續,以先喜後生故。又說愛為苦集;亦說愛樂飲食貪欲等,故隨處受生。邪見等中無如是義,經中雖說慢因緣生,亦先慢後愛故生;瞋亦如是,故知皆以愛故,諸有相續。」

問曰:「諸煩惱中幾見諦斷,幾思惟斷?」

答曰:「貪恚慢無明二種,見諦斷,思惟斷,餘六但見諦斷。」

問曰:「學人亦有我心,故知不示相身見分,學人未斷。」

答曰:「是慢非見,見名示相。」

問曰:「有人言慳嫉悔諂曲等,但思惟斷,是事云何?」

答曰:「是皆二種,亦見諦斷亦思惟斷,何以知之?如尼延子等,見佛弟子得供養,故生嫉妒心,是嫉妒見道則滅,故知見諦所斷。有人先於佛弟子,慳惜不施,得見道故便能施與,是慳則見諦斷;如蘇那剎多羅等悔,亦見諦斷;如須陀洹地獄等因緣,及第八世受身諂曲等,亦見諦斷。」

問曰:「諸煩惱幾見苦斷?幾見集滅道斷?幾思惟斷?」

答曰:「先說見諦所斷,六使四種見苦斷;見集滅道斷,餘四使五種。」

問曰:「身見邊見但見苦斷;戒取二種,見苦見道斷,是事云何?」

答曰:「諸煩惱,實見滅諦時斷,是故身見等,不應但見苦斷。又身見於四諦中謬,五陰無常從因緣生,我非無常不從因生,五陰有滅而我無滅,道與我見相違,是故身見四種所斷,邊見亦四種斷,所以者何?行者見苦從集生,則滅斷見;見由道得滅,則滅常見。戒取亦四種,有因有果,是故見苦時,知戒是苦;不以此得淨,是見苦斷;知戒是苦因,不以此得淨,是見集斷;以邪見謗泥洹,謂以此見得淨,是見滅斷,以此謗道是見道斷,如是見取,依邪見故四種,戒取亦應如是。」

問曰:「若爾者,不名九十八使?」

答曰:「諸使隨地斷,不隨界故,不限九十八使也。」

問曰:「貪慢及除邪見,餘四見皆三根相應,除苦根憂根,瞋恚亦三根相應,除樂根喜根,無明五根相應;邪見疑四根相應,除苦根;瞋覆罪慳嫉,但憂根相應,是事云何?」

答曰:「先從破無相應故,後當說五識中,無煩惱故。又汝法中,貪喜根相應,慳則不爾,是無因緣,慳是貪分故。如是憍慢,不與憂根相應,亦無因緣;故知汝等所說,皆自憶想分別。」

問曰:「有人言,見苦所斷五見,疑及貪恚慢,不相應無明,及集諦所斷邪見,見取疑,及貪恚慢,不相應無明,是名遍使,餘非遍,此事云何?」

答曰:「一切是遍,所以者何?一切皆共相,因相緣故,又於己邪見生貪,所謂無苦乃至無道,貪著此見而以自高,若聞說苦則生憎恚,又此貪能緣滅諦,瞋亦能憎恚泥洹,亦以泥洹生自高心,道亦如是,當知餘使亦有能遍。

又欲界繫煩惱,能緣色界,如以貪喜樂,以瞋憎惡,以彼法自高,亦以之為勝,非欲界也。如欲界煩惱,能緣色界,色界見等煩惱,亦能緣欲界果,無色界亦如是。

又此煩惱皆能總相,別相,所以者何?貪亦能總相染四天下,又長爪經說:『一切忍是貪,一切不忍是瞋,一切不忍是貪 ,一切忍是瞋。』亦以此煩惱自高,是煩惱皆能起身口業,所以者何?經中說生如是見,說如是事,謂有神等。

又此一切煩惱,皆在第六識中,五識中無,所以者何?想行第六意識,故一切煩惱皆從想生,若不爾,身見等亦應在五識中,所以者何?以眼見色謂我能見,疑慢等亦如是。」

問曰:「經中說六愛眾,云何言五識中,無煩惱耶?」

答曰:「如六意行,皆在意識中,但以眼等開導,故名六意行,是事亦爾。又意識中,所有分別因緣,五識中無,故知五識中,無煩惱也。」

立假名品

論者言:「滅三種心名為滅諦,謂假名心,法心,空心。」

問曰:「云何滅此三心?」

答曰:「假名心,或以多聞因緣智滅,或以思惟因緣故滅。法心在煖等法中,以空智滅。空心入滅定滅;若入無餘泥洹,斷相續時滅。」

問曰:「何謂假名?」

答曰:「因諸陰所有分別,如因五陰說有人,因色香味觸,說有瓶等。」

問曰:「何故以此為假名耶?」

答曰:「經中佛說:『如輪軸相合,故名為車,諸陰和合故名為人。』又如佛語諸比丘:『諸法無常苦空無我,從眾緣生無決定性,但有名字但有憶念,但有用故。因此五陰生種種名,謂眾生人天等。』此經中遮實有法,故言但有名。又佛說二諦,真諦俗諦。真諦謂色等法及泥洹,俗諦謂但假名,無有自體。如色因緣成瓶,五陰因緣成人。」

問曰:「若第一諦中,無此世諦,何用說耶?」

答曰:「世間眾生受用世諦,何以知之?如說畫火人亦信受,諸佛賢聖欲令世間離假名,故以世諦說,如經中佛說:『我不與世間諍,世間與我諍。』以智者無所諍故。有上古時人欲用物故,萬物生時為立名字,所謂瓶等,若直是法,則不可得用,故說世諦。

又若說二諦,則佛法清淨,以第一義故,智者不勝;以世諦故愚者不諍。又若說二諦,則不墮斷常,不墮邪見及苦邊樂邊,業果報等是皆可成。又世諦者,是諸佛教化根本,謂布施持戒,報生善處。若以此法調柔其心,堪受道教,然後為說第一義諦,如是佛法初不頓深,猶如大海漸漸轉深,故說世諦。

又若能成就得道智慧,乃可為說實法,如佛念言:『羅睺羅比丘,今能成就得道智慧,當為說實法。』譬如熟癰壞之則易,生則難破,如是以世諦智,令心調柔,然後當以第一智壞。又經中說:『先知分別諸法,然後當知泥洹,行者先知諸法是假名有,是真實有,然後能證滅諦。』又諸煩惱先麁後細,次第滅盡。如以髮毛等相,滅男女等相,以色等相滅髮毛相,後以空相滅色等相,如以榍出榍,故說世諦。

又以世諦故,得成中道。所以者何?五陰相續生故不斷,念念滅故不常,離此斷常名為中道,如經中說:『見世間集則滅無見,見世間滅則滅有見。以有世諦則可見集見滅,故說世諦。』

又以世諦故,佛法皆實,謂有我無我等門。若世諦故有我無咎,以第一義故,說無我亦實。

又以世諦故,有置答難,若就實法則皆可答,又若見實有眾生,是大癡冥,若言實無亦墮癡冥,所以者何?此有無見則為斷常,令諸行者得出有邊,復墮無邊,若無世諦,何由得出?又若人未得真空智慧,說無眾生是名邪見,以無眾生受生死故,故名邪見。若得空智說無眾生,是則無咎。如經中說:『阿羅漢比丘尼,語惡魔言:「汝以何為眾生?但空五陰聚,實無眾生。」又說:「是身五陰相續,空無所有,如化如幻誑凡夫目,為怨為賊如箭如瘡,苦空無我,但是生滅壞敗之相。」』」

問曰:「俱是無所有心,何故或名邪見?或名第一義耶?」

答曰:「若人未生真空智慧,有我心故,聞說無我即生恐懼,如佛言:『若凡夫人聞空無我,更不復作,則大驚怖。』故知未得空智,有我心故怖畏泥洹,則為邪見。得真空智知本來無,則無所畏。

又此人未得真空,見無所有則墮惡見,謂斷見邪見,若是人先以世諦故,知有我信業果報,後觀諸法無常生滅相,漸漸證滅無我心,即滅貪心。若聞說無所有,則無過咎,故說世諦。又有外道謗佛,瞿曇沙門破真實神,是故佛言:『我以世諦說有眾生,我解正見中,說有眾中往來生死,是名正見,但凡夫以邪念故,於實無眾生中,說言實有,破此邪念不破眾生,如瓶等物以假名說,是中非色等是瓶,非離色等別有瓶。如是非色等諸陰是眾生,亦不離色等陰別有眾生,如因色等過假名,如是以滅相過色等,以譬喻故令義易解,猶如畫燈亦名為燈,而實無燈用,如是雖說有瓶,非真實有,雖說五陰非第一義。』」

卷十二

滅法心品

問曰:「汝先言,滅三心名滅諦。已知滅假名心因緣,今何謂法心?云何當滅?」

答曰:「有實五陰心,名為法心,善修空智見五陰空,法心則滅。」

問曰:「行者觀五陰空,謂五陰中無常法,定法,不壞法,不變法,我我所法,以無此法故言其空,非不見五陰?」

答曰:「行者亦不見五陰,所以者何?行者斷有為緣心,得無為緣心,是故行者不見五陰,但見陰滅。又若見五陰,則不名為空,以陰不空故,如是空智則不具足。」

問曰:「行者見色,以無我故空,如經中說:『行者見此色空,乃至見此識空,當知非無色等諸陰。』」

答曰:「有如是言但非清淨,如法印經中說:『行者見色等,無常敗壞,虛誑厭離之相,是亦名空,但未是清淨,是人於後見五陰滅,是觀乃淨。』故知見諸陰滅。」

問曰:「以有為緣智,何故不得清淨?」

答曰:「行者或時起五陰相,故假名心還生,是故有為緣心,不得清淨,若證諸陰滅,則五陰不復現前,成假名因緣滅故,假名想則不隨逐。譬如有樹,剪伐焚燒灰炭都盡,樹想乃滅不復隨逐,是事亦爾,又佛語羅陀:『汝破裂散壞眾生,令不現在。』又一經說:『汝羅陀破裂散壞色,乃至識令不現在。』故知若壞眾生,是假名空,若破壞色是名法空。

又二種觀,空觀無我觀,空觀者,不見假名眾生,如人見瓶,以無水故空,如是見五陰中,無人故空。若不見法是名無我,又經中說:『得無我智則正解脫,故知色性滅,受想行識性滅,是名無我,無我即是無性。』」

問曰:「若以無性名無我者,今五陰實無耶?」

答曰:「五陰實無,以世諦故有,所以者何?佛說:『諸行盡皆如幻如化,以世諦故有,非實有也。』又經中說第一義空,此義以第一義諦故空,非世諦故空。第一義者,所謂色空無所有,乃至識空無所有,是故若人觀色等法空,是名見第一義空。」

問曰:「若五陰以世諦故有,何故說色等法,是真諦耶?」

答曰:「為眾生故說。有人於五陰中,生真實想,為是故說,五陰以第一義故空。」

問曰:「經中不說,有業有業果報,但作者不可得耶?」

答曰:「此因諸法,說作者不可得,是說假名空,如經中說:『諸法但假名字,假名字者,所謂無明因緣諸行,乃至老死諸苦集滅,以此語故,知五陰亦第一義故無。』

又大空經中說:『若人言此老死,某老死,若人說身即是神,若說身異神異,此言異而義同,若有此見非我弟子,非梵行者。若遮某老死,則破假名,遮此老死則破五陰。』又說:『生緣老死名為中道。』當知第一義故,說無老死,世諦故說生緣老死;又如過瓶相,則第一義故無瓶,如是過色等法,則第一義故無色。又經中說:『若法是誑即是虛妄,若法非誑即名為實。』諸有為法皆變異,故悉名為誑,誑故虛妄,虛妄故非真實,有如偈說:

世間虛妄縛,狀如決定相,

實無見似有,深觀則皆無。

當知諸陰亦空,又見滅諦故,說名得道,故知滅是第一義有,非諸陰也。若諸陰實有,行者亦應見而得道,而實不然,故知五陰非第一義有。

又以陰滅為實,故知諸陰非實,不可言諸陰是實,無陰亦實。又所有見法皆以癡故,如人眼不可誑,則不見幻。如是若無愚癡,則不見諸陰,是故諸陰非第一義有。又經中說:『隨有我即是動處。』而陰中有我,如阿難說因法成我,謂因色陰乃至識陰,又如諸上座比丘,問差摩伽:『汝說何事為我?』差摩伽言:『我不說色是我,不說離色是我,乃至識亦如是。但於五陰中,我慢未斷。』此經意以學人,或時散亂念故,則起我慢。若攝心念五陰滅,我慢即滅。如花非但根莖枝葉為華,亦不離此為華;如是非色等是我,亦不離色等是我,如是滅我因緣,則我慢不起,故知諸陰亦空。

又行者應滅一切相,證於無相,若實有相何為不念?非如外道離於色時,知實有色但不憶空。行者要見色等,諸陰滅盡;見滅盡故名入無相,故知色等非第一義。又隨有五陰,則有我心,當知無五陰故,我心則滅,是故諸陰皆空,又水沫經中佛說:『若人見水聚沫,諦觀察之,知非真實。比丘亦爾,若正觀色陰,即知虛誑,無牢無堅敗壞之相,觀受如泡,想如野馬,行如芭蕉識如幻,亦復如是。』此中五喻皆示空義,所以者何?眼見水沫消時還無,泡等亦爾,故知諸陰非真實有。

又若佛弟子,深厭生死,皆以見法本來不生,無所有故;若見無常,則但能生敗壞苦相。若見無性,無餘相故,則能具足行苦。具此三苦名得解脫,當知一切諸法皆空,又空是解脫門,此空非但是眾生空,亦有法空,如說眼生時,無所從來,滅時無所至處,則知過去未來眼空;現在眼,亦以四大分別故空。如佛說眼肉形中,所有堅,依堅名為地等,若得此空則說無所有。又說一切諸行斷,故名斷性;離故名離性,滅故名滅性,故知一切諸行皆滅,若實有諸行,則無正斷離滅,滅名為無,當知第一義故,諸行皆無,但以世諦故有諸行。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w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