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滅盡品

若緣泥洹,是名空心。

問曰:「泥洹無法,心何所緣?」

答曰:「是心緣無所有,是事先明,為知泥洹故。」

問曰:「此空心於何處滅?」

答曰:「二處滅,一,入無心定中滅,二,入無餘泥洹,斷相續時滅。所以者何?因緣滅故此心則滅,無心定中,以緣滅故滅;斷相續時,以業盡故滅。」

論者言:「行者若能滅此三心,則諸業煩惱,永不復起。」

問曰:「何故不起?」

答曰:「是人具足無我,故業煩惱滅。如燈煙墨,有所依處則住,無依處則不住也。如是若有我心依處,業煩惱則集,無則不集,又無漏正見燒盡諸相,令無有餘,如劫火燒地等無餘。以無相故,諸業煩惱則不復集。又有我心者,則業煩惱集,阿羅漢通達空智,無我心故則不復集。」

問曰:「是人雖新業不集,以故業故何得不生?」

答曰:「是人以正智慧壞此業,故不能得報。如焦種子不復能生,又若無愛心,則諸業不能得報,如地無潤則種不生。

又此行者,於諸識處悉滅諸相,識無所依故無生處,如種無依則不得生。又業煩惱具故能受身,不具則滅。是人無煩惱故,因緣不具,雖有諸業不能受生。

又眾生以煩惱故,受諸趣身,以受身故,諸業於中能與果報。若無煩惱則不受身,不受身故,諸業云何能與果報?如人負債,恃勢力則債主不能得便;行者亦爾。若不在生死,雖有諸業不能與報。又如人被縛,餘人則能隨意毀辱,如是眾生為煩惱所縛,隨業多少皆能與報,得解脫者則不能得便。

又自業能與果報,是人行空行故,於諸法中無有自相,是故諸業不能與報,如以兒為奴,則無有財分,此亦如是。

又煩惱力能轉諸業,煩惱勢盡,則諸業不轉。如輪雖在動,勢盡故則不復轉。又煩惱力能變諸業,如母愛子血變為乳,愛心滅故則不復變,如是煩惱力故,業能與報,離則不能,又是人以戒定慧等功德修身,勢力大故諸業不能得便,是故雖有故業,不能與報。

如是此人故業,現在少償,新業不造,如火燒薪薪盡則滅,是人亦爾,以不受故滅,滅三心故,於一切諸苦永得解脫,是故智者應滅三心。」

定因品

論者言:「今論道諦,道諦者,謂八直聖道,正見乃至正定,是八聖道,略說有二,一名三昧及具,二名為智,今當論三昧。」

問曰:「三昧何等相?」

答曰:「心住一處是三昧相。」

問曰:「是心云何得住一處?」

答曰:「隨所多習於此處住,若不多習則速捨離。」

問曰:「當云何習?」

答曰:「隨所樂習。」

問曰:「云何能樂?」

答曰:「身心粗動名苦,以猗法除身心粗重相,則能生樂。」

問曰:「云何生猗?」

答曰:「以歡喜因緣故,身心調適。」

問曰:「云何生喜?」

答曰:「從念三寶,及聞法等心,心悅故生。」

問曰:「云何心悅?」

答曰:「從清淨持戒心不悔生。」

問曰:「已說三昧因,今三昧復是誰因?」

答曰:「是如實智因。如實智者,謂空智也,如說行者如是攝心,清淨心,除蓋心,住心,不動心,則能如實知苦聖諦,集滅道聖諦,是故欲得如實智者,當勤精進修習三昧,散心者,當不能得世間經書工巧等利,何況能得出世間利?故知一切世間出世間利,皆以定心故得。

又一切妙智皆由正智,一切鄙惡皆由邪智。如經中說:「無明為首,無慚無愧隨從,起一切惡,以明為首慚愧隨從,起一切善。」而三昧是正智慧因,故知一切妙善,皆因三昧,是故當勤精進修習。」

定相品

問曰:「汝說心住一處,是三昧相,三昧與心為一為異?」

答曰:「三昧與心不異,有人說三昧與心異,心得三昧則住一處,雖有此言,是義不然。若心得三昧,能於緣中住者,是三昧亦住緣中,亦應更因餘三昧住,如是無窮,是事不可。若是三昧自然住者,心亦如是,不應因三昧住,是故若言三昧異心,於義無益。

又受想等諸心數法,亦於緣中住,此復更因何法故住?是事應說。若受想等各有三昧,即同先過。又經中但說,一心是三昧相,不說心得三昧故住,故知不然,又言一心,則不明餘法,如先說,隨心樂處於此緣住,當知心邊無別三昧,隨心久住名為三昧。」

問曰:「是三昧為有漏,為無漏?」

答曰:「三昧二種,有漏無漏。世間諸禪定是有漏;入法位時,諸三昧名無漏。所以者何?是時名為如實知見,爾時二種亦名三昧,亦名為慧。攝心故名三昧,如實知故名慧。攝心有三種,善不善無記。是中以善攝心為三昧,非不善無記,此三昧亦有二種,一是解脫因,一非解脫因。解脫因者名為定根,有論師言:『但無漏定名為定根。』是語不然。若有漏無漏,能為解脫因者,皆名定根。是三昧隨住緣故,分別三種,小大無量,心少時住,若見小緣是為小,餘二亦爾。

又隨時故有三種相,制相發相捨相,心退沒時應用發相,心掉動時應用制相,心調適時應用捨相,如金師治金,或炙或漬或時捨置,若常炙則消,常漬則生,若常捨則不調柔。行者心亦如是,若動不制則常散亂,若沒不發則復懈怠,若適不捨則還不適;又如調馬,若疾則制若遲則策,若調則捨。行者調心亦復如是,又此三昧有三種方便,入定方便,住定方便,起定方便,如法入定,是入定方便;在定不動,是住定方便;如法起定,是起定方便。」

問曰:「云何得此三種方便?」

答曰:「行者取自心相,如是制,如是發,如是捨,則能入定,住出亦爾。」

問曰:「但直取定,何用方便?」

答曰:「若不生此三種方便,則有過咎不得隨意,欲入則起欲起還入,有此等過。又以利為損,以損為利,如是少淨色及少光明,謂得大利,若念無常苦空等,心不得樂反謂為損。」

問曰:「行者何故,或有得定或不得耶?」

答曰:「得定因緣有四:一,今世勤習,二,前身有緣,三,善取定相,四,聞隨定法。又修定四種,一,常勤習而不一心行,二,一心行而不常修習,三,亦常修習亦一心行,四,不常習不一心行。又有四種,有多善少慧,有少善多慧,有多善多慧,有少善少慧,於此中第三,行者必能得定,第四必不能得;第一第二者若調則得。」

三三昧品

問曰:「經中說三三昧,一分修三昧,共分修三昧,聖正三昧,何者是耶?」

答曰:「一分修者,若修定不修慧,或修慧不修定;共分修者,若修定亦修慧,是世間三昧,在煖等法中。聖正三昧者,若入法位能證滅諦,則名聖正。何以知之?如長老比丘說:『行者以定修心,因慧能遮煩惱;以慧修心,因定能遮煩惱;以定慧修心,因性得解脫性,謂斷性離性滅性,又若定慧一時具足,故名聖正,如以定慧得解脫,名俱解脫。』」

問曰:「有人言一分修者,若因三昧能見光明,不見諸色,若見諸色不見光明;共分修者,謂能見色亦見光明;聖正者,謂學無學所得三昧,是事云何?」

答曰:「無有經說,唯見光明而不見色,經中但說:『我本曾見光明,亦見諸色,今失光明亦不見色。』又汝應說因緣,何故能見光明,而不見色?如是等故汝說非也。」

問曰:「又經中說三三昧,空無相無願,是三三昧云何差別?」

答曰:「若行者不見眾生,亦不見法,是名為空。如是空中無相可取,此空即是無相,空中無所願求,是空即名無願,是故此三一義。」

問曰:「若爾,何故說三?」

答曰:「是空之能,謂應修空;修空得利謂不見相,不見相故無相,無相故不願,不願故不受身,不受身故脫一切苦,如是等利,皆以修空故得,是故說三。」

問曰:「有論師言:『若三昧以空無我行,是名為空;若行無常因,因集生緣,道如行出,是名無願;若行滅正妙離,是名無相。』是事云何?」

答曰:「汝言行無常苦,名無願者,此則不然。所以者何?佛常自說:『若無常即是苦,若苦即是無我,知無我則不復願。』故知亦以空故不願,若說行因集生緣,名無願,此或可爾。所以者何?經中說:『見所有生相,皆是滅相,則生厭離。』又道中不應有無願行,所以者何?願是愛分,如經中說:『上中下願,道中不生貪愛,是故不應有無願行。』又經中說:『五陰滅故名滅,當知隨無五陰,是名為空,空即是滅。』是中無願,以愛身故願,故知此三一義,不應差別。」

問曰:「又經中說三三昧,空空,無願無願,無相無相,何者是耶?」

答曰:「以空見五陰,更以一空能空此空,是名空空;以無願厭患五陰,更以無願厭此無厭,是名無願無願;以無相見五陰寂滅,更以無相不取無相,是名無相無相。」

問曰:「有論師言,是三三昧有漏,是事云何?」

答曰:「此非有漏,所以者何?是時無漏能使故,又此三昧於空等勝,云何當是有漏?」

問曰:「若空等三三昧,實是智慧,何故名三昧耶?」

答曰:「諸三昧差別故,又三昧能生如實知見,故名三昧,果中說因故。」

問曰:「有論師言,是空空等三三昧,但無學人得,非餘人,是事云何?」

答曰:「學人亦應得。所以者何?行者應證有漏,無漏一切法滅,是故學人亦應,當證無漏法滅。」

四無量定品

慈悲喜捨,慈名與瞋相違善心,如善智識為善知識常求利安,行者亦爾,為一切眾生常求安樂,是故此與一切眾生,為善知識。

問曰:「何謂善知識相?」

答曰:「常相為求今世,後世利益安樂,終不相違求無益事。行者亦爾,但為眾生求安樂事,不求非安樂事。悲名與惱相違慈心,所以者何?亦為眾生求安樂故。」

問曰:「瞋惱有何差別?」

答曰:「心中生瞋念,欲撾打害此眾生;從瞋起身口業,則名為惱。又瞋為惱因,懷瞋心者必能行惱。喜名嫉妒相違慈心;妒名見他好事,心不忍則生嫉恚;行者見一切眾生,得增益事生大歡喜,如自得利。」

問曰:「此三皆是慈耶?」

答曰:「即是慈心差別三種,所以者何?不瞋名慈,有人雖能不瞋,而見苦眾生,不能生悲。若能於一切眾生中,深行慈心,如人見子遭急苦惱,爾昧慈心轉名為悲。或有人於他苦中,能生悲心,而不能於他增益事中,生歡喜心,何以知之?有人見怨賊苦,尚或生悲,見子得勝己事,而不能喜。行者見一切眾生,得增益事,生歡喜心如己無異,是名為喜,故知慈心差別為悲喜。」

問曰:「何所捨故名捨?」

答曰:「隨見怨親,則慈心不等,於親則重,於中不如,於怨轉薄,悲喜亦爾。是故行者欲令心等,於親捨親,於怨捨怨,然後於一切眾生,慈心平等,悲喜亦爾。故經中說:『為斷憎愛,修習捨心。』」

八解脫品

論者:「經中說:『八解脫,初內色想觀外色,行者以此解脫,破壞諸色,何以知之?第二解脫中說,內無色想觀外色,以破內色故,言內無色想。故知行者於初解脫中,漸壞身色,至第二解脫中,內色已壞,但有外色。第三解脫中外色亦壞,故不見內外色,是名色空。如波羅延經中說:「壞裂色相,斷滅諸欲,內外無見,我問是事。」四解脫中說心識空。如六種經說:「若比丘於五種中,深生厭離,餘但有識。」當知是中四解脫,壞裂諸識,第八解脫一切滅盡,所以者何?若滅色滅心,則有為都滅,是名阿羅漢果,以如是次第乃得滅盡,是名八解脫。

有人言,初二解脫是不淨,第三解脫名淨,此事不然。所以者何?是名解脫,無有以不淨觀而得解脫,淨觀亦無解脫,但以空觀能得解脫。又外道能得淨不淨觀,而不名得解脫。」

問曰:「外道亦能壞裂色相,此事云何?」

答曰:「外道以信解觀,破壞色相,非空觀也,所以者何?如用信解觀,見身已死棄之塜間,蟲狩食等。」

問曰:「外道離色得無色定,應有無色解脫?」

答曰:「外道雖有無色定,以貪苦故不名解脫,聖人因無色定,能觀四陰病等八事,故名解脫。」

問曰:「汝說滅定是阿羅漢果,此事不然,所以者何?學人亦名得八解脫,汝說滅定名為漏盡,然則學人應得漏盡?」

答曰:「經中總相說滅,不分別言是心滅,是煩惱滅。如經中說二種滅,一,滅,二,次第滅。二種泥洹,一,現在泥洹,二,究竟泥洹。亦說二種安隱,一,安隱,二,第一安隱。得安隱者亦二種,一,得安隱,二,得第一安隱。是故學人所得,非真實滅。又經中說:『若比丘能入滅定,一切事訖。』若滅定非羅漢果,則不應說一切事訖。」

問曰:「學人實不得八解脫耶?」

答曰:「經中說,學人得九次第定,不說得滅盡,而不能入諸禪定,名慧解脫;若能入諸禪定,而不得滅盡,是名身證;若二俱得,名俱解脫。」

問曰:「諸次第中滅,諸解脫中滅,有異耶?」

答曰:「名同而義異。次第中滅,名心心數滅;解脫中滅,名諸煩惱滅。如經中說:『諸行次第滅,謂入初禪語言滅,入二禪覺觀滅,入三禪喜滅,入四禪樂滅,入空處色相滅,入識處空相滅,入無所有處識相滅;入非想非非想處,無所有想滅;入滅盡定諸想受滅。於此諸滅更有勝滅,所謂行者,於貪恚癡心厭得解脫。』」

問曰:「云何知次第中,心心數滅,解脫中諸煩惱滅?」

答曰:「滅名雖同,義應有異,次第中說想受滅;解脫中說,無明觸受滅,所以者何?從假名生受,破假名則滅,次第中不爾。諸經中如是差別,若直說行者得滅盡,則一切事訖,當知為證泥洹時,諸煩惱滅,不說心心數滅。」

問曰:「若八解脫,是滅煩惱法,則一切阿羅漢,悉皆應得。」

答曰:「皆得。但不能入,若得諸禪定,則能得入。」

問曰:「行者若無禪定,云何能得身心空,及盡諸煩惱?」

答曰:「是人有定而不能證。更有如電三昧,因是三昧得盡煩惱,如經中說:『我見比丘欲取衣時有煩惱,取衣已即無煩惱,如是等,所以者何?心如電三昧,如金剛,真智能破煩惱。』

又此義,佛第三力中說:『所謂諸禪解脫,三昧,入,垢淨差別如實知。』於中禪名四禪。有人言四禪,四無色定皆名為禪,解脫名八解脫,三昧名一念中如電三昧,入名禪,解脫三昧中得自在力。如舍利弗說:『我於七覺中,能自在出入。』故知慧解脫阿羅漢,有諸禪定,但不能入,深修習故能自在入。」

問曰:「阿羅漢何故?有不深修習諸禪定者?」

答曰:「是人得道,所作已辦,樂行捨心,故不善習。若無捨心,則入定無難,如經中說:『行者善修四如意足,能吹雪山令為塵末,何況死無明耶?』故知八解脫中說漏盡滅,非入定滅。

又經中說有明性,有空性,有無邊虛空性,有無邊識性,有無所有性,有非想非非想性,有滅性。因闇故有明性,因不空故有空性,因色故有無邊空性,因無邊虛空性故,有無邊識性;因無邊識故,有無所有性;因無所有故,有非想非非想性;因五陰故有滅性。若不能破壞五陰假名相,是名為闇;若能破壞五陰假名,則名明性。

如佛教一比丘:『汝於空諸行中,當觀諸行空,自調伏心,如人持燈入空室,所見皆空。行者取色證此色滅,是名空性,外道因無邊虛空處得離色,乃至因非想非非想處,離無所有處;因諸陰有滅性者,行者所有思量,所有作起皆滅為妙,是名因諸陰有滅性。』」

問曰:「是諸性依何定得?」

答曰:「經中說明性,乃至非想非非想性,皆以自行入定故得,謂行緣有為道故得,所以者何?緣色初智是名明性,第二性亦取色,取已分別令空,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性。滅性,入滅性,一切有為法空故得,是中滅盡諸有為故,故知此中說滅,名為漏盡泥洹。」

問曰:「此諸解脫在何地中?」

答曰:「行者欲破壞色,或依欲界繫定,或依色界定,能得色空,一切地中能得心空。」

問曰:「此解脫幾有漏?幾無漏?」

答曰:「是空性故,一切無漏。」

卷十三

滅盡定品

過一切非想非非想處,身證想受滅。

問曰:「何故諸禪中,不說過一切?無色定中不說滅耶?」

答曰:「我說諸禪定中,皆有覺觀喜樂等法,是故不說過一切也。」

問曰:「無邊虛空處有色心,此事已明,故無色中,亦不應說過一切?」

答曰:「若入無邊虛空定中,得脫色心,而不得脫覺觀等法,復有人言,若說過滅沒,皆義一而異名。又無色中定心堅固,下地中,心為散亂所壞,是故不說過一切。」

問曰:「若俱說有刺棘,謂色相等,何故說心堅固耶?」

答曰:「雖俱說剌棘,亦名第四禪為無動。如是無色定中,定力大故,得名堅固。」

問曰:「學人不應得滅盡定,以未過一切非想非非想處故。」

答曰:「學人能見,非想非非想處一切行滅,但未能令其不生,故得說過。」

問曰:「若此中意,以泥洹為滅者,汝先言九次第中,滅是心心數法,是則相違。」答曰:「滅定二種,一者,諸煩惱滅,二,煩惱未盡。煩惱盡者在解脫中,煩惱未盡者,在次第中。一,滅煩惱故名滅定,二,滅心心數法,故名滅定。滅煩惱是第八解脫,亦名阿羅漢果。阿羅漢果名滅一切想,令不復生。此中雖滅諸想,有餘結故,不能令更不生。」

問曰:「若行者以九次第定,能滅心者,須陀洹等,云何能證心滅法耶?」

答曰:「九次第中滅,名為大滅。若人善修諸禪定,道心力強故能得此滅,若無斯力則但有滅,不能如是,為大力故說次第定,餘處亦有心滅,如第四禪中,能滅心心數法,入於無想,初禪等中何故無滅?又餘處亦應有滅心義,如經中說:『須陀洹等,皆能證滅。』但心滅名滅,更無餘法滅,故知離此九地,亦有心滅。」

問曰:「若滅盡定,能滅一切心心數法,何故但說想受滅耶?」

答曰:「一切心皆名為受,是受二種,一,想受,二,慧受,想受名為緣心,以想行假名法中故。假名二種,一,因和合假名,二,法假名。是故一切有為緣心,皆名為想。慧受名無為緣心,是故若說想受滅者,則為說一切滅。」

問曰:「一切心心數法中,受想最勝,是故獨說,所以者何?煩惱有二分,一,愛分,二,見分。受生愛分,想生見分。又欲色界中受勝,無色界中想勝,是故但說二種;又諸識處中,但說受想;識處從心起故,即名為行。又若說受想滅,則說一切心心數滅,以諸心數不相離故。」

答曰:「不然,汝言勝故獨說,應當說心,所以者何?處處經中說心為王,亦是二分煩惱所依,亦以心差別故,名為受想,故應說心;又說心則易,是故汝說非也。」

問曰:「此定何故說身證耶?」

答曰:「八解脫皆應說身證,又是滅法非言所了,故說身證。如觸水者則知冷相,非聞能知,此事亦爾,又此是無心法,故應以身證。」

問曰:「汝說滅定是無心法,此義不然,所以者何?入此定者是眾生,世間無有無心眾生,是故不然。又經中說:『命熱識,此三法常不相離,故無滅心。

又一切眾生,皆以四食得存,入滅盡定則無諸食,所以者何?是人不食揣食,觸等亦滅故無食也。

又心從心生,若此心滅餘心不生,無次第緣故,後心云何更生?又心但入無餘泥洹,斷相續時滅,非餘處滅。如經中說:『以色過諸欲,以無色過色,以滅過諸作念思惟,心為作念思惟,要以滅能過。得有餘泥洹則垢心滅;得無餘泥洹,則無垢心滅,此是佛法正義。』

又入滅定者,不名為死,心滅名死。若滅心還生,死者亦應更生,然則終無有死。若滅心還生,入泥洹亦應還生,然則終無解脫,而實不然,故心不滅。」

答曰:「汝言無無心眾生,雖同無心而異於死。如經中問:『入滅盡定者,與死有何差別?』答曰:『死者命熱識,三事都滅;入滅盡定者,但心滅而命熱不離於身。』故知應有無心眾生。又是人心得常在,以得力故亦名有心,不同木石。汝言三事不相離者,為欲色界眾生說。無色界中,有命有識而無熱;又入滅盡定者,有命有熱而無識,即此經中亦說:『識離於身。』是故若言,三事不相離者,隨有處說。汝言無食云何存者?此身已先意思食,故住現在,以冷等觸故能持身。汝言心因心生,心與異心作因,作因已滅,是故能生異心。」

問曰:「云何滅心能生異心?如眼已滅則不能生識。」

答曰:「如已滅業能生果報,是事亦然。又意與意識,二事相礙,眼與眼識不如是,是故非因。汝言斷相續時心滅,是事不然。滅二有種,色滅心滅。或色滅非心,如無色中;或心滅非色,如入滅定;或色心俱滅,如斷相續時。

汝言入滅盡定,不名死者,是人命熱不滅,死者三事都滅,是則為異。又此人因命熱故,心能更生,死者不爾。汝言若滅心還生,則無解脫,是事不然,所以者何?入泥洹者,先業所受命熱識滅,不期更生,此人命熱不滅,先期心生。如滅盡品中說,入滅盡定者,因是六入及身命,故還能起是故心能更生。入泥洹者心更不生,故知此定無心。」

問曰:「何故施起此定者,能得現報?」

答曰:「從此定起心深寂滅,如經中說:『起滅定者心順泥洹。』又是人禪定力強,依此定故智慧亦大,智慧大故,能令施者得勝果報。如人供養百千聲聞,不如一佛,是中皆以智慧為勝,不在斷結,是事亦爾。

又入此定者,以多善法勳修其心,故生大果,如善治田所收必多,又施能厭世者,則得大報。起滅定者深惡世間,是故供養為勝。又施淨心者得大果報,非垢心者。此人不以假名垢心,是故供養得大果報。

又是人常在第一義諦,餘人住於世諦。又此人常住無諍法中,所以者何?有為緣心則有諍訟,又如經中說:『稊稗害禾貪欲害心,是故施無欲人,得大果報。貪欲因緣謂假名相,起此定者,緣泥洹故離假名相。』又經中說:『若人受檀越供已,入無量定,是檀越以此因緣,得無量福。』起滅定者,緣泥洹心是名無量,此滅亦是無量,得無量福,故能得現報,又以八功德,嚴此福田,泥洹緣心是真正見,餘分隨從,是故能生現報。」

問曰:「有人言滅盡定,是心不相應行,亦名世間法,此事云何?」

答曰:「如上說,起此定者,有深寂滅等諸功德,是功德世間所不應有。」

問曰:「滅盡定名為遮法,以此法故令心不生,是故應名,心不相應行。如鐵得火則無黑相,離火還生,此事亦爾。」

答曰:「若爾者,泥洹亦應是,心不相應行,所以者何?因泥洹故餘陰不生。若泥洹非心不相應行者,此定亦不應名不相應行。但諸行者法應如是,入此定中,隨所願故心能不生,是故不應說名不相應行。」

問曰:「此定如是次第入者,亦應次第起耶?」

答曰:「亦次第起漸入麁心。」

問曰:「經中說:『初起滅盡定者,觸三種觸,所謂無動,無相,無所有。』何故如是?」

答曰:「無為緣心中,所有觸名無動,無相,無所有。無動即是空。有為緣心輕故有動,所謂取色受等。空中無相,無相中無貪等所有,此無心者初緣泥洹,後緣有為,故說起時觸三種觸。

問曰:「有人言,入滅盡定心是有漏,起定心或有漏或無漏,是事云何?」

答曰:「非有漏,行者欲入此定,先來破壞一切有為,破已故入,起時泥洹緣心現前,故知俱是無漏。」

問曰:「經中說:『行者入滅盡定,不自念入,起時亦不自念。』若爾云何能入?」

答曰:「當修習故定力堅強,雖不自而能得入,又此行者,從斷有為爾來入滅,若不制心令緣有為,則不名入。是故經中說:『入此定者先調習心,故能得入。』」

問曰:「若無異空可得,修無為緣心,更得何利?」

答曰:「久修習故定則堅固,知見明了,如有為緣心,見念念滅,亦無異念念滅,但久修習則心堅固,此事亦爾。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w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