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四分比丘尼戒本會義卷第十

    姚秦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

    清金陵寶華山律學沙門德基輯

  第百三十五,度與男子相愛多嗔女人戒

 總釋

 此是不共戒,比丘不同結,大乘同制。准義,由不察根機事,愛欲煩惱,制斯學處,二緣合結。

 緣起

 佛在給孤獨園,時諸尼聞佛聽度人,便度與童男男子相愛,多愁憂多嗔恚女人,受具足已,彼以念男子故,憂愁嗔恚,與比丘鬪諍,諸尼聞知白諸比丘,為白佛,訶責結戒已。時不知如是女人,不如是女人,後乃知如是女人,有作波逸提懺者,有疑者,佛言:「不知不犯,當如是說戒。」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知女人與童男,男子相敬愛,愁憂嗔恚女人,度令出家授具足者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知女人與童男,男子相敬愛,(女人者,是人女,堪行婬欲者;童男者,人童男,未娶妻妾,未行婬欲事,獨處未有家室者。男子者,有家室妻妾者;相敬愛者,與私通或共調戲,語言謔笑為樂,由其彼此交歡,故曰相敬愛也。)愁憂嗔恚,(愁憂者,謂思想舊事,因受具足戒故,不復得遂其心,是以愁憂不樂也。嗔恚者,與授具足已,念男子故,因事不適意,煩惱時生,見境倍增嗔恚,乃與諸尼共鬪諍也。)

 定罪,同前。

 此戒具足二緣,方成本罪,一,度憂愁嗔恚女人,二,白三羯磨已竟。

 未制

 比丘突吉羅,是謂為犯。

 開緣

 不犯者,先不知,若信可信人語,若信父母語,若受具戒已病生,及最知未制戒等。

  第百三十六,允授具不與受戒

 總釋

 此是不共戒,比丘不同結,大乘同制,梵網經云:「而菩薩為利養,為名聞故惡求多求,貪利弟子等。」准義,由近圓事,及貪利養煩惱,制斯學處。

 緣起

 佛在祇桓精舍,時偷羅難陀尼,語式叉摩那言:「汝學是捨是,我當授汝具戒。」彼言爾,彼式叉尼聰明智慧,善能勸化,偷羅難陀意欲久得供養,故不與作方便,料理受具,時式叉尼嫌責言:「語我捨是學是,授我具戒,而今不為我授具戒。」時諸尼聞白諸比丘,為白佛訶責結戒。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語式叉摩那言:「汝妹,捨是學是,我當與汝授具足戒。」若不方便與授具足戒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式叉摩那,(此云學戒女,所學之法釋見前文。)汝妹,捨是學是,(妹,乃女弟子之稱,式叉尼一切法皆應學之,更有何法可捨可學?為初入法門,未按律儀軌則,欲令彼從己,而惑之也。)方便與授具足戒,(言方便者,即授戒前為具五衣,缽多羅,尼師壇,戒師,屏教師,證明師,集僧僧滿,教禮僧足,請師乞戒問難等,本部作法竟,是為前方便也;與授具足戒者,詣大僧中,乃至白三羯磨,感發戒體也。)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若不作方便,時與授具戒者,波逸提。

 此戒具足三緣,方成本罪,一,自允授具,二,久貪利供,三,作意故遲。

 兼制,同前

 開緣

 不犯者,許授便授,若彼有病,若更無共活者,若無五衣,若無十眾,若缺戒或三破,若被擯,有命難梵行難,不作方便為授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  第百三十七,受他衣不與授具戒

 緣起

 亦由前人,前戒允與授具,意欲久得利養,故不方便時與授具,此戒受彼衣時,許而不授為異,餘並同前。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語式叉摩那言:「持衣來與我,我當與汝授具足戒。」而不方便與授具足,波逸提。

  第百三十八,畜眾不教戒

 總釋

 此是不共戒,比丘不同結,大乘同制。准義,由畜眾失教授事,無知放逸煩惱,制斯學處。

 緣起

 佛在給孤獨園,時安隱尼多度弟子,與授具戒,不能一一教授,彼以不被授故,不案威儀,著衣不齊整,乞食不如法,處處受不淨食,或受不淨缽食,小食大食上,高聲大喚,如婆羅門聚會法,諸尼嫌責白諸比丘,轉為白佛,呵責已結戒。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不滿十二,授人具足戒者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不滿十二歲,(寒暑遷流四時成歲,歲,遂也,日三百有六十而歲。一周則萬物畢遂也,世稱歲,十二月為臘。臘,接也,新故交接也,臘月之晦為除夕,除舊而生新也,出家則凡受具者,不計生年惟數夏臘。言夏臘者,從四月十六日安居,至七月十五日自恣,九旬結夏為坐臘,正自恣日則為臘除,猶世諦之除夕也。至十六日眾僧慶賞,受迦絺那衣竟,即日受歲;謂九夏功圓,法齡更增一歲也。今此戒中,言十二歲者,即指夏臘也。未滿者,謂從稟戒以來,尚未周十二夏也。比丘圓具若滿十夏,智慧利根,於毗奈耶,善達開遮持犯;能以二事攝取者,聽即和尚位,而授人具足戒,比丘尼根鈍慧淺,少學多忘,因制滿十二夏,能以二事攝取者,乃聽度人,反此不得也。)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不滿十二歲,授人具足戒者,波逸提。若與依止,度式叉摩那,沙彌尼,突吉羅。

 兼制,同前

 開緣

 不犯者,滿十二歲,授人具足戒,滿十二歲,與人依止,授式叉摩那二歲學戒,度沙彌尼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  第百三十九,授具經宿詣大僧戒

 總釋

 此是不共戒,比丘不兼制,大乘不同學。准義,由近圓事,懈慢煩惱,制斯學處

 緣起

爾時,佛在祇桓精舍,時佛聽尼,授人具足戒,彼尼授具足經宿已,方詣比丘僧中,與授具足戒,中間或得盲嗐聾跛躃,及餘種種病,(此病在受具之後而得,故云中間或得也。)毀辱眾僧,諸尼白諸比丘,為白世尊訶責結戒。

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與人授具足戒已,經宿方往比丘僧中,與授具足戒者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與人授具足戒已,(謂尼於本部作法,白四羯磨已竟也。)經宿方往比丘僧中,與授具足戒。(尼授尼戒,乃是比丘尼,具戒之前方便。而尼正得戒,要在大僧感發戒體,及宣八隨相法,四喻四依,結勸顯證也。律云:「尼本部授受已,應即日詣比丘僧中,授具足戒。經宿者,謂更停一夜,猶云次日也。何以不得經宿,以有間斷,則法不相續故。或恐中間更生諸病故,必須相續授受,方為如法如律也。」問:「倘若途路遙遠,不能即日到大僧中,豈不犯非法耶?」答:「但精勤無怠,一心相續而往,雖經宿,亦名即日,是為如法授受也。」)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與授具足戒,經宿已,往比丘僧中,波逸提。

 此戒具足二緣,方成本罪,一,所授具足戒,二,經宿方詣比丘僧中。

 開緣

 不犯者,即日授即日往,若病,水陸道斷,惡獸難賊臨,強力所執被繫縛,命難梵行難,不得即日往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  第百四十,不往受教授戒

 總釋

 此是不共戒,比丘不同結,大乘同制,梵網經云:「一切處,有講法毗尼經律,大宅中講法處;是新學菩薩,應持經律卷,至法師所聽受諮問,若山林樹下,僧地房中,一切說法處,悉皆聽受等。」准義,由教授事,及憍恣慢法煩惱,制斯學處,二緣合結。

 緣起

 爾時,佛在祇桓精舍,諸比丘尼於教授日,不往受教授,諸尼嫌責白諸比丘,轉白佛訶責結戒已,或有佛法僧事,及瞻視病人事,佛言:「聽囑授,當如是說戒。」

  所立戒相

 釋義

 不往受教授。(謂尼禀礙質恒拘障累,故闕遊方親近明師,諮受法訓,且女性憍恣亡滅正法,大聖慈鍳故制此儀,令諸尼眾請師教誡,八不可違法,一一遵行,還令正法無減也。尼教誡日,准僧祇云:「從初四日乃至十三日,不應過前後,不往受教授。」)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不往受教授,除餘事,波逸提。

 此戒具足三緣,方成本罪,一,教授日期,二,無緣覊身,三,不往不囑。

 兼制

 比丘突吉羅,是謂為犯。

 開緣

 不犯者,教授時往受教授,佛法僧事,及瞻視病人事,囑授;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  第百四十一,半月違教不請戒

 總釋,同前。

 緣起

 爾時佛在祇園,諸比丘尼,聞世尊制戒,半月聽從比丘僧中,求教授,而不往求。諸尼白諸比丘,轉白佛訶責結戒。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半月應往比丘僧中,求教授;若不求者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應往比丘僧中,求教授。(謂求教授八不可違法,如前八敬比丘中所明。)律云:「佛制求教授,而彼諸尼盡往求之,以眾鬧亂,佛言:「不應一切往,聽白二羯磨,差一比丘尼,為僧故,半月往比丘僧中,求教授。應差二三尼為伴共行。(此但口差,然尼有五過,不應差為伴,一,喜太在前行,二,喜太在後行,三,喜抄斷人語,四,不別善惡言語,善言不稱讚美惡言,五,如法得利,不以時為彼受;反此五過應差為伴。)彼受差尼往大僧中,禮僧足已曲身低頭,合掌作如是言:「比丘僧和合,禮比丘僧足,求教授,(三說)」時彼比丘尼,待僧說戒竟,久立疲極,佛言:「不應爾,聽囑授大比丘,便去;不應囑授客比丘,及遠行者,病者,無智慧者。囑授已,明日應往問可不?」(僧差教授尼師,要十法成就,一,戒律具足,二,多聞,三,誦二部戒利,四,決斷無疑,五,善能說法,六,族姓出家,七,顏貌端正,尼眾見便歡喜,八,堪能與尼眾說法,勸令歡喜,九,不為佛出家,而被法服,犯重法,十,滿二十歲若過,若反此不應差。)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半月,若不至比丘僧中,求教授者,波逸提。比丘應期而往,尼應期來迎,不往不迎皆突吉羅。若教授師來,當半由旬迎逆,供給所須,不者突吉羅。若比丘盡病,應遣信往禮拜問訊,若別眾,若眾不和合,若眾不滿,當遣信往禮拜問訊;若尼僧盡病,乃至眾不滿,亦當遣信往禮拜問訊,若不往者,突吉羅。

 此戒具足二緣,方成本罪,一,僧說戒日,二,不往請教授。

 兼制,同前。

 開緣

 不犯者,水陸道斷,有賊盜惡獸難,若河水暴漲,強力所執,被繫閉,命難梵行難,不遣信往問訊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  第百四十二,夏竟不求三事自恣戒

 總釋

 此是不共戒,比丘不同結,大乘同學。楞嚴經云:「十方菩薩,恣決心疑。」准義如上。

 緣起

 爾時,佛在祇桓精舍,諸尼聞佛制戒,聽比丘尼夏安居竟,應往僧中,說三事自恣,見聞疑,諸尼不往;樂學戒尼白諸比丘,轉白佛訶責結戒。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僧,夏安居竟,應往比丘僧中,說三事自恣,見聞疑,若不者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僧夏安居竟,(謂九旬功圓,歲終之日,曰安居竟。)應往比丘僧中,說三事自恣見聞疑。(言應往者,謂尼安居竟,法當如是也。自恣者,猶云隨意,謂恣僧舉過,以身口托於他人也。三事,即見聞疑三根也。見者,眼根對於色塵,則生眼識分別。聞者,耳根對於聲塵,則生耳識分別也。疑乃意根思想。猶豫不決,或因見聞而生疑也。若見不諦聞而不實,疑而不決皆非有根,則不應舉過也。)律云:「佛聽尼夏居竟,往比丘僧中,說三事自恣,時諸尼盡往,鬧亂,佛言:「不應盡往,聽白二羯磨,差一人為僧故,往比丘僧中,說三事自恣,見聞疑。應差二三尼為伴共行,至大僧中禮僧足,曲身低頭合掌,作如是言:「比丘尼僧夏安居竟,說三事息恣,見聞疑。大德慈愍語我,我見罪當如法懺悔,(三說)」彼即比丘僧自恣日,便自恣,而皆疲極,佛言:「不應爾,比丘十四日自恣,尼應十五日自恣,若比丘十五日,尼應十六日。」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夏安居竟,不往比丘僧中,說三事自恣,見聞疑者,波逸提。若二部僧病,若別眾,眾不和合,若眾不滿,俱當遣信禮拜問訊,不者突吉羅。

 此戒具足二緣,方成本罪,一,僧自恣日,二,不往求三事自恣。

 餘兼制,開緣,並同前戒。

  第百四十三,無比丘僧處安居戒

 總釋

 此是不共戒,比丘不同結,大乘同上。准義,由安居事,及無智解煩惱,制斯學處。

 緣起

 爾時,佛在祇桓精舍,諸尼在無比丘處,夏安居。教授日,無受教授處,有所疑無可諮問,時諸尼白諸比丘,轉白佛訶責結戒。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在無比丘處,夏安居者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在無比丘處夏安居。(謂佛教比丘,廣誦二部毗尼通利,解其義理,開遮持犯成壞兩緣,女性憍恣心識散亂,少學多忘。九旬結夏休息諸緣,立身進道,律制森嚴,尼所不知不解,應當請問大僧,故須依比丘也。)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若在無比丘處,夏安居者,波逸提。

 此戒具足二緣,方成本罪,一,受安居住,二,無比丘處。

 兼制

 比丘突吉羅,(比丘夏中,要依第五種律師安居,謂廣誦毗尼,通達無滯,熟諳開遮持犯者,此是同制別學戒。)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。

 開緣

 不犯者,有比丘處夏安居,若依比丘僧夏安居,其間或命難梵行難,或遠行或休道,或為賊將去,或惡獸所害,或為水所漂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  第百四十四,不白入寺戒

 總釋

 此是不共戒,比丘不同結,大乘不同學。菩薩應機攝化,有緣即往。准義,由入僧寺事,嗔恚煩惱,制斯學處,四緣合結。

 緣起

 佛在給孤獨園,時舍衛城中,有一多知識尼命過,餘尼於比丘寺中,為起塔。諸尼數來住立言笑,或唄頌或悲哭,亂諸坐禪比丘。時長者迦毗羅,於尼去後即壞其塔,除棄著僧伽藍外,諸尼聞,便執刀杖瓦石,來欲打擲。時迦毗羅即以神足,飛在空中。諸尼嫌責白諸比丘,轉為白佛呵責結戒:「不得入比丘寺。」諸尼疑,不敢入無比丘寺,佛言:「無比丘者聽入。」時不知有比丘,無比丘?入後方知有比丘,或有作波逸提懺者,有生疑者,佛言:「不知不犯。」尼欲求教,不知從何處求?有疑欲問,不知從誰問?不敢入寺,佛言:「聽,然後入寺。」(寺非西音,乃震旦語,因摩騰,竺法蘭二尊者,從西域,白馬駝經至洛陽,寄住鴻臚寺,後起伽藍,遂以白馬為名,仍舊稱寺,至今為定例也。西竺總稱僧伽藍,別名祇園,竹林,雞園,靈山等。)彼欲禮佛塔,聲聞塔,佛言:「欲禮塔,聽輒入,餘者須白已入,當如是說戒。」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知有比丘僧伽藍,不白而入者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僧伽藍,(此翻眾園,園圃,乃生植之所,佛弟子則生植,道芽聖果也。白而入。(惟除禮塔,餘一切白已方入;到寺門若無比丘,不應訶訶作聲,及於驚覺,應住立門外,待比丘出作禮合掌,如是白言:「大德,我比丘尼某甲等,今入僧寺請教誡,願大德為我通知,一說。」若見沙彌稱仁者,見淨人稱長壽,餘准上白已,待招喚方入。)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不白而入者,波逸提。一腳在門內,一腳在門外,方便欲入而不入,共期入而不入,一切突吉羅。

 此戒具足三緣,方成本罪,一,有比丘寺,二,不啟白,三,兩足入門。

 兼制,同前

 開緣

 不犯者,先不知,若無比丘而入,若禮拜塔,餘事白已入,若來受教授,若欲問法來入,若被請,若道由中過,或在中止宿,或為強力所將去,或被繫閉將去,或命難梵行難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  第百四十五,罵詈比丘戒

 總釋

 此是不共戒,比丘不同結,大乘同制。准義,由嗔罵比丘事,及不忍煩惱,制斯學處。

 緣起

 佛在祇桓精舍,時長老迦毗羅,入城乞食,諸比丘尼見,即罵詈言:「此弊惡下賤工師種,壞我等塔。」諸尼聞嫌責,白諸比丘轉為白佛,呵責結戒。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罵比丘者,波逸提。

 釋義

律云:「罵者,下賤處生,(謂無佛法僧化導處,一生不聞三寶名字,邊地下賤處所生也。)種姓下賤(謂言汝是車師種,竹師種,陶師種,除糞種,旃陀羅種,及餘一切下賤種是。拘湊姓,拘尸婆蘇晝姓。迦葉姓,阿提黎夜姓,頗羅墮姓,首陀姓也。)伎術下賤,(伎術者,所為工巧也,如鍜作木作瓦作陶作,皮作簸箕作剃髮作,及餘種種下賤伎術是也。)作業下賤(謂言:「汝是販賣豬羊人,殺牛人,放鷹鷂人,獵人網魚人,作賊人守城人,知刑獄人。」)若說犯罪,(謂言:「汝犯波羅夷,犯僧伽婆尸沙,犯尼薩耆波逸提,犯波逸提,犯偷蘭遮,犯提舍尼,犯突吉羅,惡作,惡說等。」)若說:「汝有如是如是結使。」(謂九十八使,百八煩惱,乃至五百結使。)或觸他所諱。(謂他人所不喜之事,所不喜之言,而生忌諱,故說此等,而令生惱也。)

定罪

 此中犯者,若種類罵比丘,乃至觸他所諱,說而了了,波逸提。不了了,突吉羅。

 此戒具足三緣,方成本罪,一,心生瞋恚, ,大比丘僧,三,言罵了了。

 兼制,同前。

 開緣

 不犯者,或戲笑說疾疾說,獨說,夢中說,欲說此錯說彼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  第百四十六,滅諍已後瞋戒

 總釋

 此是不共戒,比丘不同結,大乘同學。准義,由滅諍事,失念瞋恚煩惱,制斯學處。

 緣起

 佛在拘睒彌,時迦羅尼,喜鬪諍不善憶持,後瞋恚嫌罵尼眾;諸尼白諸比丘,轉白佛呵責結戒。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喜鬪諍,不善憶持諍事,後瞋恚不喜,罵比丘尼眾者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喜鬪諍,不善意持諍事,(或引十八破僧事,分析是非,或以四諍辯論,或以七滅諍毗尼,應與不與,不應與而與,而生鬪諍,如法滅已經宿思惟,忘前失後,故曰不善憶持也。)罵比丘尼眾。(罵者,口出非言。罵僧不善為彼滅諍,毀辱於人也。)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喜鬪諍,經宿後,罵詈了了者,波逸提。不了了,突吉羅。

 此戒具足三緣,方成本罪,一,心生瞋恚,二,諍滅經宿,三,罵詈了了。

 兼制,同前。

 開緣

 不犯者,若戲笑說疾疾說,獨說,夢中說,欲說此錯說彼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  第百四十七,使男子破癰戒

 總釋

 此是不共戒,比丘不同結,大乘同學。准義,由外疾事,起他婬染煩惱,制斯學處。

 緣起

 爾時,佛在釋翅搜,迦毗羅衛,尼拘律園,跋陀羅迦毗羅尼,(跋陀,此云賢,迦毗羅,此云黃色,謂尼身體作真金色,顏貌端正故也。)身生癰,使男子破之,尼身細軟,如天身無異;時男子觸尼身,覺細滑生染著,便前捉欲壞梵行,尼即高聲言:「勿爾!勿爾。」左右聞其聲,問知其故皆共嫌責,白諸比丘訶責結戒。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身生癰及種種瘡,不白眾及餘人,輒使男子破,若裹者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身生癰,(身本四大所成,氣血流通則四大調和,一大不調即有病生,由脾腎氣虛,寒氣客於經絡,則成癰。癰者,壅也,氣血壅滯故也。)不白眾及餘人,(欲使男子破癰瘡,即應白大眾,若無大比丘尼者,設有式叉尼,沙彌尼,亦應告知具令現前,則無非法事生也。)輒使男子破,(輒者專也,謂不白眾知,而自專也。破者,謂治癰瘡,用刀針剌破,使毒氣外泄,而自愈也。)若裹。(謂剌破之後,又當以布帛纏裹也。)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若一下刀一波逸提,若一裹一匝纏,一波逸提。(五分律云:「若欲使男子治病,應打揵椎集尼僧來,在病人前,然後衣裹身體,惟留可應治處。」)

 此戒具足三緣,方成本罪,一,是癰瘡,二,不白眾知,三,使男子破。

 兼制,同前。

 開緣

 不犯者,白眾僧,使男子破,若裹;若為強力所執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 第百四十八,足食後食戒

 總釋

 此是共戒,比丘亦同,大乘同制。即多欲不知足。准義,由飯食事,貪餮煩惱,制斯學處。

 緣起

 佛在祇桓精舍,時有一居士,辦種種美食,請諸比丘尼僧,是日城中節會,諸居士各各持食,就僧伽藍中,施與諸尼食已,方詣居士家,居士自手勘酌美食,尼言:「止止,不須多著。」居士言:「我所以辦具種種美食,人別一器肉者,正為阿姨故耳,勿謂我無信心而不食。」報言:「今朝是節會日,諸居士各持食來,詣僧伽藍中,我等先已食,是故少受耳。」居士聞之即生譏嫌,諸尼白諸比丘,轉為白佛訶責結戒。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先受請,若足食已,後食飯麵乾飯魚,及肉者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先受請,(謂居士先詣僧伽藍,致意請僧明日食也。)若足食已,(謂前食是五正食,食已飽足更不多食。)後食飯麵乾飯魚肉,(飯者,謂一切米麥粟豆等飯是;麵者,謂米粟等麵,及餘種種麵是。乾飯者,有湯曰稀飯,無湯曰乾飯,魚乃水族之總名,共有六十四百種,皆名曰魚;肉者,陸地獸之總名,共有三千四百種,皆名肉,此中謂五淨肉,是為五正食也。)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若先受請,若足食已,後食他五正食,咽咽波逸提。

 此戒具足三緣,方成本罪,一,預受他請,二,先已足食,三,食已入咽。

 兼制

 比丘波逸提,(同制同學)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。

 開緣

 不犯者,受非正請,(即五不正食)若不滿足食請,若先不被請,若即於食上,更得食,若於其家,受前食後食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  第百四十九,於家生嫉妬戒

 總釋

 此是不共戒,比丘不同結,大乘同制,梵網經云:「既得戒已生孝順心,恭敬心,見上座和尚,阿闍黎,乃至反生憍心慢心瞋時,不如法供養等。」准義,由檀越事,嫉師煩惱,制斯學處。

 緣起

 佛在祇陀林,時提捨尼,是安隱尼弟子,共往知舊檀越家,安隱尼衣服齊整,檀越見心生歡喜,便與供養,後還至僧伽藍中,語提捨言:「此檀越篤信好施。」提舍心生嫉妬,便作是言:「此檀越篤信好施,供養於汝?」諸尼聞此語嫌責,白諸比丘轉為白佛,訶責結戒。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於家生嫉妬心者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於家生嫉妬心。(家者,謂檀越家,梵音檀,此云施。越者度也,謂行施捨,即能越度貧窮苦海,為解脫之本也;嫉妬者,自狥名利障人供養,而生忌嫉也。嫉妬乃第六意識,心心所法,由依心而生,故曰嫉妬心也。)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若言:「檀越篤信好施,供養於汝?」說而了了,波逸提。(供養於汝者,嫉妬加謗,謂如是供養於汝,必有染污之心,意在不言之外也。)不了了,突吉羅。

 此戒具足二緣,方成本罪,一,心生嫉妬,二,說而了了。

 兼制

 比丘突吉羅,(同制同學)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。

 開緣

 不犯者,其事實爾,或戲笑說疾疾說,獨說夢中說,欲說此錯說彼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  第百五十,香塗摩身戒

 總釋

 此是不共戒,比丘不同結,大乘同學。准義,由躭染五塵事,憍奢煩惱,制斯學處。

 緣起

 爾時,佛在祇園,六群尼以香塗身,居士譏嫌,如婬女賊女無異,諸尼聞嫌責,白諸比丘轉白世尊,訶責已結戒。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以香塗身者,波逸提。

釋義

以香塗摩身。(或以種種香,和合為末塗摩其身,或佩香熏香之類是也。女性憍恣,於五塵上易生染著故,是以不聽香塗身也。)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以香塗摩身,波逸提。僧祇云:「若揩而不摩,摩而不揩,俱越毗尼罪。」

 此戒具足二緣,方成本罪,一,心生憍染,二,塗摩已竟。

 兼制,同前。

 開緣

 不犯者,或有如是病,或為強力所執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  第百五十一,胡麻滓塗身戒

 此戒緣起,亦由前人,前用香塗身,此以胡麻滓為異。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滿,以胡麻滓塗摩身者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胡麻滓。(本出胡地,以所出之處為名,大於芝麻,其色如醬其形似虱。言滓者,渣滓也,取其香潤之義;因如來制戒,不聽香塗,是以別用胡麻滓也。)

 開遮等,並同前戒。

  第百五十二,使尼塗身戒

 總釋

 此是不共戒,比丘不同結,大乘同學。准義,由著觸塵事,及躭染煩惱,制斯學處。

 緣起

 佛在祇陀林,時六群尼,使諸比丘尼揩摩身,居士譏嫌,諸尼白諸比丘,轉白世尊訶責結戒。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使比丘尼塗身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塗摩身,(塗者,或以澡豆或以蜜,或以灰泥皂角等塗身;摩者,揩擦摩拭令淨也。)

 開遮等,亦同前。

  第百五十三,使式叉尼塗摩身戒。

 此戒同前,前使大尼塗摩,因佛制斷,此使式叉尼為異。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使式叉摩那,塗摩身者,波逸提。

  第百五十四,使沙彌尼塗身者

 此亦同前,唯以使沙彌尼為異。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此,使沙彌尼塗摩身,波逸提。

  第百五十五,使婦女塗摩身戒

 此戒同前,前使法眾,此使白衣婦女為異。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使白衣婦女塗身者,波逸提。

  第百五十六,著貯跨衣戒

 總釋

 此是不共戒,比丘不同結,大乘同學。准義,由衣餙事,及奢誕煩惱,制斯學處。

 緣起

 爾時佛在祇陀林,偷羅難陀尼作是念:「著貯跨衣令身粗大。」居士譏嫌,如婬女賊女無異。諸尼白諸比丘,轉白佛訶責結戒。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著貯跨衣者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著貯跨衣,(貯者,夾貯也。跨者,乃是兩骨間腰骨也。謂下身莊嚴陰處衣也,類於下裙。)律云:「若毳貯,(即獸細軟毛是)若刧貝(木綿花是)若俱遮羅,(未見翻譯)若芻摩,(即蔴是)若乳葉草若野蠶綿,用如是等物貯。(僧祇云:「跨衣者,珂貝瑠璃珍珠,金銀摩尼,不聽著。彼土婦女著此等衣,欲令男子生愛念也,故居士譏嫌言:『如婬女無異。』」)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若如是等物,貯跨衣者,一切波逸提。

 此戒具足二緣,方成本罪,一,心作欲念著,二,著身纏繞。

 兼制,同前

 開緣

 不犯者,或有如是病,內著病衣,外著涅槃僧,次著袈裟,或為強力所執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  第百五十七,畜婦女莊嚴具戒。

 總釋

 此是不共戒,比丘不同結,大乘同學。若為成就一切眾生,隨機攝化,畜無過犯。准義,由畜嚴餙具事,及染污心,積畜煩惱,制斯學處,二緣合結。

 緣起

 佛在祇陀林,時六群尼,畜婦女莊嚴具,手腳釧及猥處莊嚴具,居士見皆譏嫌,諸比丘尼聞,白諸比丘轉白佛,訶責結戒。時諸尼有命難梵行難,有疑,不敢著莊嚴身具走,佛言:「聽,自今已去,當如是說戒。」

  所立戒相

若比丘尼,畜婦女莊嚴身具,除時因緣,波逸提。

 釋義

 畜婦女莊嚴身具。(此土用玄黃朱紫,綾羅紬緞剌繡,種種奇異。西竺則用七寶纓珞上服,及釵釧指環耳鐺,手鐲腳鐲之屬,乃至樹皮作鬘,悉名莊嚴具也。五分云:「及以草葉挿頭為好,皆名華鬘。」)除時因緣,(或有人欲斷其命,欲破其梵行,或欲刧奪其衣缽,莊束世俗婦女逃避,是所開聽。故曰:「除時因緣也。」)

 定罪

 此中犯者,若畜婦女一切莊嚴具,波逸提。

 此戒具足二緣,方成本罪,一,有心畜積,二,已成婦女莊嚴。

 兼制,同前。

 開緣

 不犯者,若有如是病,若命難梵行難,著莊嚴具逃走,或為強力所執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we 的頭像
    awe

    awe部落格

    aw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