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,一百七十八波逸提法分三,初,總標,二,別列戒相,三,結問勸持。
今初
諸大姊,是一百七十八波逸提法,半月半以說,戒經中來。(此波逸提法,究體俱屬前篇,列名別居第四。前因財而生犯,此無因而犯,貪染雖輕慢教無減,唯無財事為異,縱有過量作牀衣等,但違教而作,截壞懺悔罪便得滅。不類前三十戒也。又斯波逸提法,性該六聚,凡屬故作若輕若重,於方便位,皆有不敬聖教波逸提罪,此篇於諸篇中,獨得墮稱,所謂墮落燒煮覆障,不如意處也,是宜誡助身心,慎思言行,則無非不除,無戒不淨矣。)
二,別列戒相,有一百七十八,初,知而妄語,乃至使外道女,香塗摩身戒。
第一,妄語戒
總釋
此是共戒,比丘同犯,大乘同制,救眾生故得開。此屬性罪,律攝云:「由詐妄事,覆藏煩惱,制斯學處。」
緣起
佛在釋翅搜,迦維羅衛國,尼拘律園。(釋翅搜者,釋種也,此云能仁住處,迦維羅衛,此云赤澤,乃如來降生之國,大千之中也。尼拘律,此云無節,義翻楊柳,以樹大子小,似此方楊柳故也,此園在赤澤城南三四里,如來成道還國,遣信語父王:「如來不住王宮。」即於此園造大精舍,一十六所,其諸小者總六十四。諸院之中皆有重閣,如祇陀林等無有異,佛於中住度八王子,及五百釋種,以樹彰名,故曰尼拘律園。)有釋迦子字象力,(按舍夷國,有聚落名象力,因聚落以稱名也,佛記云:「此人犯三種非法,所謂慳貪愚癡瞋恚,當墮地獄中。偈云:『若生不善心,成就貪瞋癡,此身自作惡,還復害於已,如芭蕉生實,自害於其身,若無貪瞋癡,是名為智慧;不害於己身,是名勝丈夫,是以應除斷,貪瞋癡大患。』」)善能論談,常與外道梵志論義,若不如時,便違反前語,若僧中問是語時,即復違反前語,於眾中知而妄語,梵志譏嫌,諸比丘聞,白佛,訶責結戒。(尼戒文云)爾時,佛在迦維羅衛國,以此因緣,(謂象力子,與外道論義妄語,發起之因緣。)告諸比丘言:「自今已去,與比丘尼結戒。」
所立戒相
若比丘尼,故妄語者,波逸提。
釋義
律云:「故妄語者,(律攝云:「故者,是決定心表非錯悞。妄語者,謂對了知人,違心異說作詭誑言,名為妄語也。」)不見聞觸知,言見聞觸知也。見者眼識;聞者耳識,觸者鼻舌身三識,知者意識。(薩婆多論云:「見聞覺知,以三根性利力用偏多,各分為名;三根性鈍力用處少,總名為覺。又復三根能取遠境界,各分為名;三根取近境界,故合為名也。」)波逸提。(結成所犯之罪,後俱准此。)
定罪
此中犯者,若不見聞觸知,言我見聞觸知等,故妄語者,波逸提。本作不妄語意,妄語時知是妄語;妄語已不憶是妄語,故妄語,波逸提。於大眾中知而妄語,說而了了,波逸提。說而不了了,突吉羅。說戒時乃至三問,憶念有罪而不說者,突吉羅。薩婆多論云:「若遣使妄語,若書信妄語,盡突吉羅。」根本云:「違心而說皆得墮罪,若不違心而說者,無犯。」
此戒具足三緣,方成本罪,一,有妄語心,二,正說時,知是妄語,三,說聽了了。
兼制
比丘波逸提,(同制同學)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。
開緣
不犯者,不見聞觸知,言不見聞觸知,若意有見想便說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會詳
律攝云:「佛弟子言:『常說實,不應為盟自雪,表他不信;設被誣謗,亦不應作誓。』」(雪者洗也,謂自洗清白也。)十誦律云:「不得自咒咒他,不得以物自誓誓他。」法苑珠林云:「妄語二報,一,多誹謗,二,為他人所誑,謂因前世不務誠實,專以妄語欺誑於人,故感今生,為人誹謗誑惑也。
第二,毀呰語戒
總釋
此是共戒,比丘同犯,大乘同制,若但毀呰,梵綱經云:「若佛子無事,謗他良人善人,罪結輕垢;若合自讚,即自讚毀他戒攝,結重;若增上煩惱犯者,失菩薩戒,此屬性罪。」律攝云:「由出家人事,不忍煩惱,制斯學處。」
緣起
佛在給孤獨園,六羣比丘斷諍事,以種種罵比丘,比丘慚愧忘失前後,不得語,諸比丘聞白佛,訶責結戒。尼戒同制。
所立戒相
若比丘尼,毀呰語,波逸提。
釋義
律云:「毀呰語者,卑姓家生,卑行業,卑伎術工巧,或言:『汝是犯過人,汝多結使人,汝禿盲人,汝禿瞎人。』卑者,旃陀羅種,(此云屠者,亦云嚴幟,亦云殺人,乃是西方屠殺輩,以惡業自嚴,行時搖鈴持竹,以為標幟,故以為名,若不爾者王必罪之。或翻可畏名為惡人,與人別居;若入城市,則擊竹以自異,人則識而避之,不相搪突。)除糞種,竹師種,車師種。卑姓者,拘凑,(此是天竺卑小姓)拘尸婆蘇晝,(此是天竺卑小種族)迦葉,(此翻龜氏,其先代學道,有靈龜負圖而出,因以為姓,是天竺諸婆羅門之一姓,而非首族也。)阿提黎夜,(或云阿支羅,北天竺多此姓也。)婆羅墮,(此云捷疾利根,是婆羅門十八姓中之一姓。元居卑末也。)若本非卑姓,習卑伎術,即是卑姓。卑業者,販賣豬羊,殺牛放鷹鷂,獵人綱魚,作賊捕賊者,守城,知刑獄。卑伎術工巧者,鍜作木作瓦陶作,皮韋作,剃髮作簸箕作。犯者,波羅夷,僧殘,波逸提,波羅提提舍尼,偷蘭遮,突吉羅,惡說。結者,從瞋恚乃至五百結。盲瞎者,盲瞎禿躄跛聾瘂,及餘眾患所加,若比丘尼罵餘比丘尼:「汝生卑賤家,汝業卑伎術卑,汝犯汝結使,汝瞎禿.。」如是等,若面罵若喻罵,若自比罵。面罵者,言:「汝是旃陀羅家生,除糞家生,乃至眾患所加。」喻罵者:「汝似旃陀羅,汝似除糞種等。」自比罵者:「我非旃陀羅種,我非除糞種,我非眾患所加。」(毀呰者,欲令前人羞愧,此有二,一,由瞋忿,二,因傲慢。)
定罪
此中犯者,若比丘尼,如上說毀呰語,了了者,波逸提;不了了者,突吉羅。若以說善法而面罵,若喻罵若自比罵。善法者,阿蘭若,乞食,補衲衣,乃至坐禪人。面罵者:「汝是阿蘭若,乃至坐禪人。」喻罵者:「汝似阿蘭若,乃至坐禪人。」自比罵者:「我非阿蘭若,乃至坐禪人。」若說了了。不了了,皆突吉羅。律攝云:「對中方人作邊地語,對邊地人作中方語,若他解者得根本罪,若不解者得惡作罪,毀呰俗人亦得惡作。」薩婆多論云:「若輕毀,狂心亂心病壞心,在家無師越濟人,一切在家人,聾人,六罪人,盡突吉羅。若遣使書信,突吉羅。」(設有先出家,而後癲病者,一切僧事得共作。若食時,莫令坐眾中。)
此戒具足三緣,方成本罪,一,有毀呰心,二,作毀呰語,三,說而了了。
兼制
比丘波逸提,(同制同學)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。
開緣
不犯者,相利故說,為法為僧為教授故說,為親厚故說,或戲笑說,或因語次失口說,或獨說夢中語,欲說此錯說彼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會詳
法苑珠林云:「惡罵二報,一,常聞惡音,二,恒有諍訟,謂因前世口無禁忌,發言粗惡令不忍聞,兼之恃力怙勢,好諍健訟惡逆無德,故感今生,常聞穢惡之音,常致諍訟而不和也。」
第三,兩舌語戒
總釋
此是共戒,比丘同犯,大乘同制,梵網經云:「見持戒此丘,手捉香爐行菩薩道,而鬪遘兩頭,謗欺賢人,無惡不造等,此屬性罪。律攝云:「為離間事,由畜眾煩惱,制斯學處。」
緣起
佛在給孤獨園,六羣比丘,傳彼此屏處語,遂至眾中,未有鬪事而生鬪事,已有鬪事而不滅,諸比丘白佛,訶責結戒。尼戒同制。
所立戒相
若比丘尼,兩舌語,波逸提。
釋義
律云:「兩舌者,比丘尼鬪亂比丘尼,比丘,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優婆塞,優婆夷,國王大臣,外道異學沙門,婆羅門(如是互相鬪亂)。鬪亂者,某甲說是言:「汝是旃陀羅種,除糞種,乃至眾患所加。」(如前毀呰戒中不異)
定罪
此中犯者,比丘尼鬪亂,說而了了者,波逸提,不了了,突吉羅。薩婆多云:「若以八事傳向四眾,突吉羅。(八事者,一,種,二,伎,三,作,四,犯,五,病,六,相,七,煩惱,八,罵。)傳向在家無師僧,若遣使書信,狂心亂心病壞心,聾瘂越濟人,六罪人,一切在家人,盡突吉羅,除此八事,更以餘事者,云:「汝是多眠多食人,戲笑人。」若言:「汝欺誑人,多情詐人。」如是向比丘尼說者,聞與不聞,盡突吉羅。若不傳彼此語,但二邊說,令離散者,突吉羅。」律攝云:「為離間意,他不了時,但得惡作罪。」
此戒具足三緣,方成本罪,一,有心鬪亂,二,傳彼此屏語,三,說聽了了。
兼制
比丘波逸提,(同制同學)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。
開緣
不犯者,破惡知識惡伴;倘破方便壞僧,及助破僧者;破作非法,非律羯磨者;破與僧與塔,與和尚阿闍黎,知識親友,數數語作無利義者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會詳
法苑珠林云:「兩舌語二報,一,得弊惡眷屬,二,得不和合眷屬,謂因前世兩舌,使人朋儔皆生怨惡,離間人之親愛,使不和合,故感今生得弊惡,及不和合眷屬也。」
第四,與男子同室宿戒
總釋
此是共戒,比丘同犯,大乘同制,避世譏嫌,及護梵行。律攝云:「由男子事,婬染煩惱,制斯學處。」
緣起
佛在給孤獨園,尊者阿那律,(此云如意,亦云無貧,過去饑世,曾以稗飯施辟支佛,九十一劫,天人之中受如意樂,故名如意。爾來無所乏斷,故名無貧,佛之從弟,斛飯王子,根本云:「昔迦羅村馱佛,制底之處,興大供養,時有羣賊欲行竊盜,入制底中見其燈闇,遂便以箭挑舉,覩佛尊容情生歡喜,即發大願:『願我來世得遇大師,承事無倦得妙天眼,人中第一。』由彼願力,令獲天眼最為第一。」)從舍衛國向拘薩羅,中路至無比丘住處村,聞一婬女家,常止賓客,即往借宿門下,結跏趺坐繫念在前。時拘薩羅國諸長者,亦來投宿門屋下,坐相逼近。淫女生愍念心,令入舍內,尊者結跏趺坐,繫念在前,婬女室中然燭,竟夕不絕,婬女於初夜,來求作夫,尊者默然不答不視,到後夜復求作夫,尊者復不答不視,何以故?由尊者得無上二俱解脫故,(成實論云:「二俱解脫者,一,慧解脫,二,心解脫。慧解脫者,謂以智慧,斷無明惑業之縛,而得解脫也。心解脫者,謂因此心,離於貪愛之縛,而得解脫。今尊者見思斷盡,不染情欲,故不答不視。」)此婬女即脫衣前捉,尊者以神通力,湧身在空,婬女慚愧,著衣合掌懺悔至三,尊者即下本處,說微妙法,婬女得法眼淨,受三皈五戒,為優婆夷;次日,尊者受其供養而去,還僧伽藍,向諸比丘說,少欲者嫌責,白佛結戒。尼戒同制。
所立戒相
若比丘尼,與男子同室宿者,波逸提。
釋義
律云:「男子者,人男有知,命根不斷;室者,有四周壁障,上有覆;或前敞而無壁;或有雖覆而不遍,或雖覆徧而有開處。(室者,實也,謂人物實滿其中也。)
定罪
此中犯者,若比丘尼先宿,男子後至,或男子先至,比丘尼後到,或二人俱至。若攲臥,隨脅著地,波逸提;隨轉側波逸提。若天男阿修羅男,龍男夜叉男餓鬼男,同室宿,突吉羅;若黃門二根,同室宿者,突吉羅。晝日男子立,比丘尼臥,突吉羅。薩婆多云:「若白衣舍內,房舍各異,若比丘尼在一房中,男子在餘房,比丘尼不閉戶,突吉羅。閉戶無犯。若樹下,突吉羅。」(此戒亦身教成罪,亦人上成罪,一臥一波逸提,十臥十波逸提,是名身教成罪。若一臥有一男人,一墮罪;有十男人十墮罪,是名人上得罪。)律攝云:「若天龍子可見形者,及傍生子,同處宿咸得惡作;小傍生子,不堪行婬者,不犯。」
此戒具足四緣,方成本罪,一,知有男子,二,堪行婬境,三,同室無隔,四,脅臥著地。
兼制
比丘波逸提,(同制同學)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
開緣
不犯者,不知彼室內,有男子而宿;若尼先至男子後至,而尼不知。若屋有覆無障,或盡覆半障,或盡覆少障,或盡障不覆,或盡障少覆,或半覆半障,或少覆少障,或不覆不障,或露地坐。若在室中行坐,若頭眩倒地,若病臥,若為強力捉縛,若命難淨行難。(五分云:「若同覆異隔,若大會說法,若父兄弟親近親疾患,有知女子自伴不臥,皆不犯。」)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第五,與未受戒女人同室宿戒
總釋
此是共戒,比丘同犯,大乘同學。律攝云:「由眠宿事,不寂靜煩惱,制斯學處,二緣合結。
緣起
佛在曠野城,六羣比丘與諸長者,共在講堂止宿,時六羣中,一人亂心睡眠,轉側形露,有比丘以衣覆之,復更轉側露形,如是至三,長者譏笑調弄,少欲比丘慚愧,白佛,訶責結戒:「不得與未受大戒人共宿。」佛在拘睒毘國,諸比丘言:「佛不聽與未受大戒人共宿,當遣羅云出。」時羅云無屋住,往佛廁止宿,世尊往廁所作謦欬,羅云亦作謦欬,佛知而故問:「此中有誰?」答言:「羅云。」佛問:「汝作何等?」答言:「諸比丘,不與未受大戒人共宿,驅我出。」佛授指令捉,將入自房共宿,明日集比丘告言:「汝等無慈心,乃驅出小兒,是佛之子,不護我意耶?自今聽比丘,與未受大戒人,共二宿,若至三宿,明相未出時,應起避去或使彼去,當如是說戒。」尼戒同制。
所立戒相
若比丘尼,共未受戒女人,同一室宿,若過三宿,波逸提。」
釋義
律云:「未受戒女人者,除比丘尼,餘未受戒人是,(謂三小眾及白衣也)同一室宿,過三宿。(薩婆多論云:「所以聽一室者,若都不聽,或有失命因緣,以憐愍故得共二宿,以護佛法故,不聽三宿。」)
定罪
此中犯者,本律得罪同前戒。(僧祇云:「若與未受具戒人同室宿,第三宿時當異房;若露地,露地風雨雪寒時,當還入房坐至地了。若老病不堪坐者,當以縵障;若齊項若齊腋,縵下至地,不得容猫子過。若道行時無帳幔者,若未受具人可信,應語言:『汝眠,我當坐。』比丘尼欲眠時,當喚使覺:『我眠汝坐,若眠,汝無福德。』」)薩婆多云:「若共宿過二夜已,第三夜更共異人宿,波逸提,以前人相續故,若共宿二夜已,移在餘處過一夜已,還共宿,無過。(目得迦云:「不合與俗女,求寂女,摩那埵人同坐,必有難緣,無犯。」)
此戒具足四緣,方成本罪,一,未受具人,二,共房無隔,三,過限不遣。四,脅臥著地。
兼制
比丘波逸提,(同制同學)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。
開緣
同前,(十誦云:「有病比丘尼,使沙彌尼供給,雖臥無犯。是中有不病比丘尼,不應臥。」根本云:「如在行路,過二宿通夜應眠,勿生疑惑。」)
會詳
薩婆多云:「結戒者,為佛法尊重故,為息誹謗故。」
第六,與未受戒人共誦戒
總釋
此是共戒,比丘同犯,大乘同學。律攝云:「由教授事,制斯學處。」
緣起
佛在曠野城,六羣比丘與諸長者,共在講堂誦佛經,語聲高大,如婆羅門誦書聲無異,亂諸坐禪者,諸比丘白佛,訶責結戒。尼戒同制。
所立戒相
若比丘尼,與未受戒人,共誦法者,波逸提。
釋義
律云:「未受戒者,除比丘比丘尼,餘者是。共誦者,(五分云:「俱時誦,或授聲未絕彼已誦;或彼誦未竟此復授。」)句義非句義,句味非句味,字義非字義。句義者,與人同誦不前不後: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」(偈中一句是名句,有字義味是名為句,句足義足是名句義。)非句義者,如一人說,諸惡莫作未竟,第二人抄前言,諸惡莫作,(句既未了其義有缺,名非句義。句味者,二人共誦不前不後,眼無常耳無常,乃至意無常,(謂字雖同其義有別,故云句味也。)非句味者,如人未稱眼無常,第二人抄前言眼無常,(准前可知)字義者,二人共誦不前不後,阿羅波遮那。非字義者,一人未稱言阿,第二人抄前言阿。(義味等同前,文殊菩薩法一品云:「阿羅跛者那者,是滿一切願義,何以故?阿字,樂欲菩薩義。羅字,染著不捨眾生義。跛字,第一義諦義。者字,妙行義。那字,無自性義。樂欲菩提不捨眾生染,第一義諦中,行行修習諸法無有自性,纔說此陀羅尼,一切如來所說,攝入五字中,能令利益眾生,般若波羅蜜多成就。」)法者,佛所說,聲聞所說,仙人所說,諸天所說,呈佛印可皆名為法。
定罪
此中犯者,與未受戒人共誦,一說二說三說,若口授若書授,了了,波逸提;不了了,突吉羅。天子阿修羅子,夜叉子龍子乾達婆子,畜生能變形者,同誦說而了了,突吉羅。若師不教言:「我說竟,汝可說者。」師突吉羅。若授弟子,應教言:「待我誦斷,汝當誦。」若不受語者,不復得教。善見云:「若長行同誦者,隨字得罪;若佛涅槃後,迦葉為上座,五百羅漢所集三藏,若共未受具戒人,同誦此法者,得波逸提。若法師所撰文字,共同誦者,不犯。」戒因綠經云:「若比丘尼,向未受戒者,說一句戒,波逸提。(由六羣比丘,向沙彌說毘尼,故制。葢以五篇之名,唯是僧法,沙彌尼等必不可聞,聞則成盜法重難故。)律攝云:「若不請輒為人說,得越法罪。」
此戒具足四緣,方成本罪,一,未受具人,二,是三藏文句,三,不先教誨,四,同誦了了。
兼制
比丘波逸提,(同制同學)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。
開緣
不犯者,我說竟汝說,一人誦竟一人書,若二人同業同誦,或戲笑語疾疾語,獨語夢中語,欲說此錯說彼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第七,向外人說他粗罪戒
總釋
此是共戒,比丘同犯,大乘同制。義疏云:「說過者有二,一,陷沒心,欲令前人失名利等,二,治罰心,欲令前人被繫縛等。此二心皆是業主,必犯重戒,若獎勸心說,及被差說罪,皆不犯。又犯七逆十重,前人失戒失戒後說,但犯輕垢。律攝云:「此由未近圓事,不忍煩惱,制斯學處,三緣合結。」
緣起
佛在耆闍崛山,有行波利婆沙,摩那埵比丘,在下行坐,六羣比丘語諸白衣,此等人犯如是如是事,故眾僧罰使在下行坐,有過比丘聞之慚愧,餘比丘亦慚愧,白佛,訶責結戒。時諸比丘,不知粗惡罪,不粗惡罪?後乃知是粗惡罪;或有作波逸提懺悔者,或有畏慎者,佛言:「不知不犯。」乃更加知字,後舍利弗為僧所差,在王眾中說調達過,生畏慎心,佛言:「僧差無犯,當如是說戒。」尼戒同制。
所立戒相
若比丘尼,知他有粗惡罪,向未受大戒人說,除僧羯磨,波逸提。
釋義
粗惡罪者,波羅夷,僧殘。未受大戒人者,除比丘比丘尼,餘者是。除僧羯磨。(僧白二羯磨差說,無犯)
定罪
此中犯者,知他比丘尼有粗惡罪,向未受大戒人,說而了了,波逸提。不了了,突吉羅。除粗罪已,更以餘罪,向未受大戒人說,突吉羅。自犯粗惡罪,向未受大戒人說,突吉羅。除比丘比丘尼,以餘人粗惡罪,向未受大戒人說,突吉羅。(餘人者,出家三小眾,及在家二眾也。)粗惡,粗惡想,波逸提。粗惡,疑,突吉羅。非粗惡,粗惡想,突吉羅。非粗惡,疑,突吉羅。(僧祇云:「比丘雖受具戒,亦不得向說。」)根本云:「若於不知俗家,作不知想,疑,向彼說得墮罪。若於知俗家,作不知想,疑,向彼說,得突吉羅。若於不知俗家,作先知想,疑,不犯。」五分云:「教向甲說而向乙說,教說此罪而說彼罪,皆波逸提。」十誦云:「若羯磨,此比丘尼作說罪人,餘比丘尼說者,突吉羅。若令向此人說,此處說,向餘人餘處說者,突吉羅。若僧作隨意,隨時隨處,說罪羯磨者,說無犯。」(問:「五分教向甲說,而向乙說等,皆波逸提。十誦向餘人餘處說,突吉羅,此二何從?」答:「既被僧差,則所向雖或失當,宜從十誦結輕,設以惡心欲令陷沒,故向乙說,宜從五分結重也。」)薩婆多云:「向未受具戒人,說二篇罪名,波逸提。說罪事,突吉羅。若說下三篇罪名,突吉羅。說罪事,亦突吉羅。不問前比丘尼,有罪無罪,向未受具戒人,說其粗罪,盡波逸提。若遣使書信印,亦突吉羅。若說出佛身血,壞僧輪,對首偷蘭,若說八事邊,十七事邊,一切偷蘭遮,突吉羅。」
此戒具足四緣,方成本罪,一,知是粗罪,二,僧不差說,三,所對未具戒人,四,說而了了。
兼制
比丘波逸提,(同制同學)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。
開緣
不犯者,若不知,若眾僧差,粗惡,非粗惡想,若白衣先已聞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會詳
薩婆多云:「結戒者,為大護佛法故,若向白衣,說比丘尼罪惡者,則前人於佛法中,無信敬心故。寧破塔壞像,不得向未受具戒人,說比丘尼過惡,若說罪過,則破法身故。」
第八,向未受具戒人說過人法戒
總釋
此是共戒,比丘同犯,大乘同制,律攝云:「因未近圓人,似求名利似有貪故,制斯學處。」
緣起
佛在毘舍離,獼猴江邊樓閣精舍,知而故問婆裘園比丘:「頗實爾耶?」答言:「實爾。」佛言:「汝等癡人,真實猶不得向人說,况不實!」訶責已,結戒。(准此義,即前大妄語戒因緣並起,不實者結重,實者從輕,結集之時,輕重各別耳。)尼戒同制。
所立戒相
若比丘尼,向未受大戒人,說過人法,言:「我知是我見是。」實者,波逸提。
釋義
如初篇,第四戒中無異。
定罪
此中犯者,若彼真實有此事,向未受大戒,說而了了者,波逸提;不了了者,突吉羅。若手印書若作知相,遣人,了了,波逸提;不了了,突吉羅。若天子阿修羅子,夜叉子乾闥婆子,龍子餓鬼子,畜生能變化者,向說得上人法,了了不了了,盡突吉羅。自稱言:「我得根力覺道,禪定解脫三昧。」向人說者,波逸提。五分云:「受大戒人,不問而向說,語語突吉羅。」不犯者,泥洹時說。律攝云:「對俗人現神通,得惡作罪。(神者,如比丘尼有大神力,能無量變化,震動大地,以一為多以多為一,若近物遠物,是神非通。通者,若墻壁高山,徹過無礙如行虛空,凌虛如鳥入地如水,履水如地,身出烟燄如大火聚,日月威光以手捫摸,乃至梵天,身得自在,是名通也。今云神通,二法合說。)律攝云:「言我清淨持戒,突吉羅,若說天龍鬼神,來至我所,為名利故,波逸提。若言旋風土鬼來至我所,為名利故,突吉羅。若實誦三藏,隨所誦經隨所解義,隨所問答,為名利故向人說者,突吉羅。」摩得勒伽云:「向狂人,散亂心人,重病人說,突吉羅。」
此戒具足三緣,方成本罪,一,實得上人法,二,舉意向未受具人說,三,說而了了。
兼制
比丘波逸提,(同制同學)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。
開緣
不犯者,若增上慢,若自言是業報,不言是修得,若實得上人法,向同意比丘尼說;若說根力覺道,解脫三昧,不向人說我得。或戲笑說,獨語夢中語,欲說此錯說彼。(律攝云:「不犯者,為顯聖教現希有事,或欲令彼所化有情,心調伏故,雖現無犯。」)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會詳
薩婆多云:「結戒者,為大人法故;若自稱德行,覆藏過罪,是小人法。為平等法故,若自稱聖德,則賢愚各異,前人於眾僧,無平等心故。」
第九,與男子說法過五六語戒
總釋
此是共戒,比丘同犯,大乘同學。須護譏嫌,必若不起譏嫌,隨機廣畧為說無犯,此屬制罪。律攝云:「因說法事,婬染過限,譏嫌煩惱,制斯學處,三緣合結。
緣起
佛在給孤獨園,迦留陀夷,詣一大長者家,在姑前,與兒婦耳語說法,姑見問婦:「說何等事?」婦言:「與我說法。」姑言:「若說法者,當高聲令我等聞。云何乃耳中獨說耶?」乞食比丘聞白佛,訶責結戒。時有女人,請比丘說法,比丘畏慎白佛,佛言:「聽比丘與女人說法,不得過五六語。」諸比丘復以畏慎心,無有知男子,便休,不與女人說法。佛言:「自今已去,除有知男子,聽過五六語,與女人說法。」如是請授五戒,說五戒法,受八戒,說八戒法,說八聖道法,十不善法,十善法。諸女問義,以無知男子,皆不敢為授,為說答義,佛言:「自今已去,聽無知男子,乃至問義若不解,當廣說。」(緣起雖多,唯三緣制戒。)尼戒同制。
所立戒相
若比丘尼,與男子說法,過五六語,除有知女人,波逸提。
釋義
與男子說法,(男子者,人男有智未命斷,攝云:「謂是如來所說,或聲聞所說。」)過五六語,(律攝云:「過五至六,過六至七,是名過也。」)律云:「五語者,色無我,受想行識無我,(受戒犍度云:「世尊食後告五比丘:『色無我,若色是我者,色不增益,而我不受苦。若色是我者,應得自在,欲得如是色,不用如是色。以色無我故,而色增長故受諸苦,亦復不能得隨意,欲得如是色便得,不用如是色便不得,受想行識亦復如是。』」)六語者,眼無常,耳無常,鼻舌身意無常,(無常經云:「假使妙高山,刧盡皆散壞,大海深無底,亦復有枯竭,大地及日月,時至皆歸盡,未曾有一法,不被無常吞。」淨名疏云:「身無常等者,約生老病死配之,緣初起名生本無有,故無常也。老奪盛色故無強也,病為疾苦所侵,故無力也。死來滅壞故無堅也,此約粗事無常,亦云一期無常,言速朽之法,不可住也,此約細無常。亦云剎那無常,若悟此生滅無常,得四沙門果故,即藏教義也。」)有知女人者,解粗惡,不粗惡事,(僧祇云:「若盲若聾若眠,亦名無知女人;若減七歲若過七歲,不解好惡味,不名有知女人;若七歲若過七歲,解好惡義味,是名有知女人。」薩婆多云:「有知女人者,謂解人情語言意趣,可作證明者,若方類不同者,一切不聽。女人必是白衣,一切出家人亦不得,以事同故,正使眾僧集會,若有男子若多若少,無有知女人,不得為說。」
定罪
此中犯者,為男子說法,過五六語,除有知女人,說而了了,波逸提。不了了,突吉羅。若天男阿修羅男,龍男夜叉男,乾達婆男餓鬼男,畜生男能變化者,為說過五六語,了了不了了,盡突吉羅。(五分云:「為男子說五六語竟,語言:「法正齊此。」從座起去,更有因緣復來坐,為說不犯,若說五六語竟,更有男子來,為後男子,如是相續,為無量男子說,皆不犯。若自誦經男子來聽,若男子問義,要使得解,過五六語,皆不犯。」)薩婆多云:「男者,能行婬欲者,若不能男,若小男,未堪行妊欲者,突吉羅。若說世間常事,突吉羅。」
兼制
比丘波逸提,(同制同學)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。
開緣
不犯者,若五六語,有知女人過說,若無知女人前,授優婆塞五戒,及說五戒法;與八關齋,說八關齋法,說八聖道,及十不善十善法;及男子問義,若不解廣為說,若戲笑語,疾疾語,獨語夢中語,欲說此錯說彼,及最初未制戒等。
第十,掘起戒
總釋
此是共戒,比丘同犯,大乘同學,此屬制罪。律攝云:「由作鄙業,妨廢正修,因壞地事,制斯學處,二緣合結。」
緣起
佛在曠野城,六羣比丘,與佛修治講堂,自手掘地,諸長者譏嫌,斷他命根,諸比丘聞白佛,訶責結戒:「不聽自手掘地。」六羣比丘復教人掘,言:「掘是置是。」諸長者復譏嫌,佛言:「當如是說戒。」尼戒同制。
所立戒相
若比丘尼,自掘地,若教人掘,波逸提。
釋義
律云:「自掘地者,已掘地未掘地,若已掘地經四月,被雨漬還如本。」(十誦云:「地有二種,生地,不生地,多雨國土八月地生,少雨國土四月地生,除是名不生地。八月,謂驚蟄後立冬前。四月,謂夏四月。」律攝云:「生地者,謂未曾掘,若曾經掘,被天雨濕或餘水霑,時經三月,是名生地。若無以濕及餘水霑潤,時經六月,亦名生地。異此非生,自作教他,成犯。」)
定罪
此中犯者,若用鋤或以钁斵,或以椎打或以鎌刀,乃至指爪掐傷地,一切波逸提。打栓入地,波逸提。地上然火,波逸提。(謂地作地想,非是砂石想。)若不教言:「看是知是。」突吉羅。(此是淨語,令彼淨人,自知所應掘應置,比丘尼法,不得直言:「掘是置是」也。僧祇云:「若營事比丘尼,多塔物僧物,欲藏地中,若在露地生地,不得自掘,當使淨人知,若在覆處死地,得自掘藏,釘栓柭栓亦爾。」)十誦云:「掘不生地,一掘一突吉羅;掘生地,一掘一波逸提」
此戒具足四緣,方成本罪,一,是生地,二,生地想,三,故掘,四,要傷土。
兼制
比丘波逸提,(同制同學)式叉摩那,沙彌,沙彌尼,突吉羅,是謂為犯。
開緣
不犯者,若語言:「知是看是。」若曳材木曳竹,若籬倒地扶正,若反甎石,取牛糞;取崩岸土,若鼠壞土;若除經行處土,若除屋內土,若來往經行,若掃地若杖築地,若不故掘。(十誦云:「若作師匠,欲新起佛圖僧坊,畫地作模,不犯。餘尼畫者,犯罪。若金銀等鑛,若雌黃赭土,白墡處生石處,黑石處沙處,鹽處,掘者不犯。」根本云:「若營作尼,欲定基時,得好星候吉辰,無有淨人,應自以栓釘地,記疆界,深四指者無犯。」)及最初未制戒等。